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地铁成纳凉首选也是一种公共无奈

2016年07月26日 10:07   来源:光明网   朱昌俊

  席子、塑料布甚至是硬纸板铺在地铁站内,有人躺着睡觉,有人围坐一圈打牌,孩子在一旁嬉戏打闹。近日上海持续出现高温,极端最高气温达40℃,澎湃新闻记者实地走访发现,上海地铁13号线金沙江西路站成了附近居民的“避暑圣地”。对此,车站方面呼吁居民文明避暑,将对一些不文明行为加大劝导力度。(7月25日澎湃新闻)

  地铁能否成纳凉之地?相关方面又是否有权利拒绝市民纳凉?这个话题随着地铁和夏季高温的普及,似乎已成为“暑期”的时令话题了。客观来看,对于相关问题的判断,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对地铁一方而言,只要纳凉市民未影响到正常的管理秩序和安全通行的要求,持开放态度,显然体现了一种公共温度。对市民一方而言,到地铁这样的公共场所享受冷气,遵守一定的管理规定,也是起码的公共要求。所以说,面对带有不文明行为的“纳凉”现象,上海方面只是呼吁市民文明避暑,而并未“拒绝入内”,这其实展现的是一种务实而理想的公共态度。

  但这个问题的出现,却并非只是限于地铁应不应该允许市民纳凉。其背后所伴随的真正问题在于,在夏季高温已成普遍趋势的背景下,在纳凉、降暑方面,公共部门是否应有更多的主动作为?必须承认,在今天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防寒也好,降暑也罢,都能够自行解决。但也要看到,夏季高温的持续,首先将对于一些低收入群体带来严重的生活影响。比如,在地铁纳凉者,排除部分人“占便宜”的心态,对于不少人而言,很可能真的是出于一种无奈。那么,面对这样一种真实需求,如果仅仅是靠地铁和商场来“接纳”,恐怕远远不够,也非最理想的方式。

  对于高温福利,我们通常想到的是敦促高温补贴的按规发放。但即便高温补贴制度能够完全落实,其也并非是所有人都能享有。这方面,其实已有城市有所响应。如重庆、武汉、郑州等城市,早在数年前就开始在夏季高温天气,开放防空洞等作为“纳凉点”,尽管可能覆盖面仍有限,但至少展现了一种应有的公共态度。早有论者指出,高温是穷人的灾难,这就是指在高温条件下,公共服务有必要正视和满足社会弱势人群的降暑需求。

  其实,随着高温天气的持续增加,在未来,高温所带来的公共挑战,恐怕将越发突出。而纳凉需求或许只是最简单的。高温所带来的影响,还包括城市病、资源压力、公共应急反应甚至是社会的运转节奏变化等等,这些都需要公共层面作出反应。纠偏对高温的认知,不再把抗高温、抗热视为一种道德意义上的“吃苦耐劳”,而是回到以人为本的语境下,增加社会对于高温天气的承受能力,降低高温对社会的伤害。

  或许在未来,地铁纳凉现象会愈发普遍。但不要忘了,这种现象,需要被理解,却终究只是一种公共性的无奈。一个进步和以人为本的的社会,应该让社会的绝大多数人都能够体面的度过高温天气。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治理占道经营宜疏不宜堵    2016年07月26日
  • ·地铁“蹭凉”莫蹭丢了文明    2016年07月26日
  • ·地铁有必要允许赊票吗    2016年07月0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