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成纳凉首选也是一种公共无奈

2016年07月26日 10:07   来源:光明网   朱昌俊

  席子、塑料布甚至是硬纸板铺在地铁站内,有人躺着睡觉,有人围坐一圈打牌,孩子在一旁嬉戏打闹。近日上海持续出现高温,极端最高气温达40℃,澎湃新闻记者实地走访发现,上海地铁13号线金沙江西路站成了附近居民的“避暑圣地”。对此,车站方面呼吁居民文明避暑,将对一些不文明行为加大劝导力度。(7月25日澎湃新闻)

  地铁能否成纳凉之地?相关方面又是否有权利拒绝市民纳凉?这个话题随着地铁和夏季高温的普及,似乎已成为“暑期”的时令话题了。客观来看,对于相关问题的判断,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对地铁一方而言,只要纳凉市民未影响到正常的管理秩序和安全通行的要求,持开放态度,显然体现了一种公共温度。对市民一方而言,到地铁这样的公共场所享受冷气,遵守一定的管理规定,也是起码的公共要求。所以说,面对带有不文明行为的“纳凉”现象,上海方面只是呼吁市民文明避暑,而并未“拒绝入内”,这其实展现的是一种务实而理想的公共态度。

  但这个问题的出现,却并非只是限于地铁应不应该允许市民纳凉。其背后所伴随的真正问题在于,在夏季高温已成普遍趋势的背景下,在纳凉、降暑方面,公共部门是否应有更多的主动作为?必须承认,在今天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防寒也好,降暑也罢,都能够自行解决。但也要看到,夏季高温的持续,首先将对于一些低收入群体带来严重的生活影响。比如,在地铁纳凉者,排除部分人“占便宜”的心态,对于不少人而言,很可能真的是出于一种无奈。那么,面对这样一种真实需求,如果仅仅是靠地铁和商场来“接纳”,恐怕远远不够,也非最理想的方式。

  对于高温福利,我们通常想到的是敦促高温补贴的按规发放。但即便高温补贴制度能够完全落实,其也并非是所有人都能享有。这方面,其实已有城市有所响应。如重庆、武汉、郑州等城市,早在数年前就开始在夏季高温天气,开放防空洞等作为“纳凉点”,尽管可能覆盖面仍有限,但至少展现了一种应有的公共态度。早有论者指出,高温是穷人的灾难,这就是指在高温条件下,公共服务有必要正视和满足社会弱势人群的降暑需求。

  其实,随着高温天气的持续增加,在未来,高温所带来的公共挑战,恐怕将越发突出。而纳凉需求或许只是最简单的。高温所带来的影响,还包括城市病、资源压力、公共应急反应甚至是社会的运转节奏变化等等,这些都需要公共层面作出反应。纠偏对高温的认知,不再把抗高温、抗热视为一种道德意义上的“吃苦耐劳”,而是回到以人为本的语境下,增加社会对于高温天气的承受能力,降低高温对社会的伤害。

  或许在未来,地铁纳凉现象会愈发普遍。但不要忘了,这种现象,需要被理解,却终究只是一种公共性的无奈。一个进步和以人为本的的社会,应该让社会的绝大多数人都能够体面的度过高温天气。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