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徒手扒车“逼停”地铁,不能只限道德谴责

2016年07月22日 07:32   来源:红网   禹海君

  赶不上列车,硬是徒手扒住车门。危险不说,还把地铁“逼停”一分半钟。近日,昆明一名女子在地铁2号线北部汽车站乘坐地铁时,在灯闪铃响之际要抢着上车,被正在关闭的安全门夹了一下。虽然女子没有受伤,这趟列车却因此晚点了一分半钟。(7月21日 云南网)

  女子没有受伤,整趟列车及后续列车也没有传出有人受伤的消息,也算是万幸了。可是,仅仅因为单个人要赶车,就“逼停”了一趟地铁,导致的显然不只是安全问题。看上去,被“逼停”的列车只晚点了一分半钟,但地铁列车的发车间隔是有准确要求的,一趟列车的运行时间产生误差,就会导致后续列车受到影响。

  也就是说,这名女子个人“逼停”地铁后虽然赶上了车,却造成了更多人因此而耽误时间,其中,说不好也有比她更急的乘客,更造成了地铁运行的巨大损失,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要知道,耽误一分半钟,就有可能导致地铁少运行一趟,少载成百上千乘客,对于一些需要乘坐地铁的乘客而言,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我们实在无法想象,究竟有什么样的原因,会导致这名女子如此鲁莽地徒手扒门“逼停”地铁,可以不顾自身生命安全,也可以不顾这种行为给别人造成的损害?事实上,就算赶不上这趟地铁,也只需要几分钟的等候,就能轻松坐上下一趟地铁。对此,我们或许只能说,是对生命安全无知无畏,是对遵守公共秩序的缺憾,给了她如此勇气。

  其实,在徒手扒门“逼停”地铁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一部分国人的缩影:生活中,无论什么事都习惯了“抢”。比如坐飞机,为了抢着登机,完全置检票员“后排乘客”先登机的提醒不顾;再如坐火车,提前半小时检票,时间充裕得很,对号入座,可很少有车站检票进口不混乱,人人如逃荒一般抢着挤进,仿佛迟一点就赶不上趟。

  为赶车而“逼停”地铁,无疑就是这种“抢”的极端版本。对于这种对生命安全无知无畏、对公共秩序缺乏起码敬畏的做法,显然不能只是限于道德上的谴责,因为这不足以宽慰那些因此而耽误时间、受到伤害的乘客,也不足以让习惯了“抢”的部分国人学会敬畏他人权益、公共秩序和规则,唯有依法严肃追责才能捍卫公共秩序、保障更多人的权益。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治理占道经营宜疏不宜堵    2016年07月26日
  • ·地铁“蹭凉”莫蹭丢了文明    2016年07月26日
  • ·地铁有必要允许赊票吗    2016年07月0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