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王振峰认为,完成“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是党中央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生动实践。未来五年内要打好消除贫困“歼灭战”,实现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就必须准确把握好中央开展精准扶贫的精髓。
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固原是第一站。考察中,总书记说:“我第三次到固原来,我提出再到比较艰苦的农村看一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 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
固原及周边地区,被称为西海固,历史上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早在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就来到宁夏固原等几个最贫困的地方,考察扶贫项目,慰问贫困家庭,这也是他第一次来固原。作为时任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为闽宁对口帮扶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亲自确定了福建开展闽宁协作“十六字”大原则,即“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此前国务院相关文件只有十二个字,“长期协作”四个字是习近平加上去的,足见其对扶贫工作的长期性及艰巨性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不搞短期行为。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精髓要义。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把讲话精神转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到,扶贫是他“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情。总书记“三顾”宁夏固原,充分显示出,贫困地区实现小康,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他始终的牵挂。
完成“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是党中央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时不我待,必须攻坚克难,不断转变观念、开拓思路,推进精准扶贫,如期完成这个“必答题”。未来五年内要打好消除贫困“歼灭战”,实现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就要准确把握好中央开展精准扶贫的精髓。到2020年完成5000万人减贫任务,真正的难度并不在于“量”,而在于“质”。
我国尚未脱贫地区,除了大多处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差、资源禀赋相对不足的偏远山区外,各地发展条件也有很大差距,不少地区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因此,开展扶贫不仅需要增加投入的“输血”,更需要对症下药的“造血”。扶贫要注重念好“准”字经,把大水“漫灌”变精准“滴灌”。扶贫攻坚拔“穷”根,需要树立起“扶贫先扶志”理念,推动“扶贫必扶智”方略,确实把教育作为扶贫的关键点抓起来,激发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扶贫工作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总共减少了7亿多贫困人口,成为全世界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中国把扶贫列入“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体现了“以人为本”、协调分享的发展理念。贫困问题,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拦路虎”。要实现全国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脱贫这件总书记“最关心”的事,需要我们抱定“滴水穿石”精神,深化精准扶贫,合力攻坚去破难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成为现实。(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
弘扬长征精神 共筑复兴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