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陈筱林认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扶贫工作同样如此,一些地区的脱贫经验就证明了这一点。在“大扶贫”格局的背景下,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就能避免“花架子”,让贫困地区人们找到脱贫致富的“金点子”。
资料图片
3月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他表示,“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必须横下一条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更加注重教育脱贫,更加注重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管子》中提道“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程颐表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这都凸显了着力改善民生生活的重要性。
当下,“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因地制宜”和“因才施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既然注重“精”和“准”,因为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化,就要把握事物规律,差别化处理,所以,“造血式”帮扶应结合被帮扶地区的地形、气候条件和生产习惯等来实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精准扶贫不是走秀,是实实在在的真功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造血式”的扶贫方式才能真正改变落后地区的面貌。但是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为了扶贫而扶贫,进行“填鸭式”的扶贫,让贫困地区成为“爱心泛滥”的兜底器。比如捐赠的衣服根本不适合农村地区,送去的食品快过期了;送去的果苗,缺乏技术指导,让其自生自灭等。这样就可能导致成效不显著,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只会挫伤当地百姓的积极性。所以,精准扶贫想以走秀收场,蒙混过关是行不通的。对地方干部而言,应该多点真心实意,下点真功夫,问计于百姓,问需于百姓,把百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在首位。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扶贫工作同样如此,一些地区的脱贫经验就证明了这一点。在“大扶贫”格局的背景下,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就能避免“花架子”,让贫困地区人们找到脱贫致富的“金点子”。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其中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这是习总书记对于各级干部的要求,更是对全体中国人民的承诺。对各个贫困地区来说,人们脱贫致富的方式或许各有不同,但目标只有一个——必须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中国经济网网友 陈筱林)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两会时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减法”一起做
【两会时评】习近平喊话扭转政府职能错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