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微信红包变负担,“被迫的红包”还值钱吗?

2016年07月14日 09:51   来源:华声在线   刘巨艳

  微信红包自出现后便一直火热,发红包既有助于朋友间的沟通交流,又能方便消费娱乐,深受微友们喜爱。但不知从何时起,微信红包开始渐渐变了味道,微友们常常会收到一些“朋友”的群发信息,内容多是借助节日气氛等要求朋友们看面子给红包。刚开始接到此类信息,朋友们还是愿意支付的,毕竟额度不大,但随着此类信息逐渐增多人们不禁开始反感,有的人置之不理,有的人拘着面子被迫发红包,但试想,这样得来的红包还有什么意思呢?

  为几毛钱而伤了感情、丢了尊严,不值当。曾有网友调侃说,厚着脸皮主动跟人要几毛、几块钱的好像只有乞丐。试想,如果真的有一块钱掉在地上,真不见得会有人主动去捡,但在微信里几分钱的红包都能让人乐开花。或许有人说这就是乐趣,可即便我们不会沦为金钱的乞丐,但无论如何也不该沦为这种乐趣的“乞丐”。为了几毛钱,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朋友们伸手,当你点击发送时难道就没有想过朋友们是否会反感?像这样伤了感情,更践踏了尊严换来的红包真的值吗?

  摆正态度,“乞讨”之风不可长。偶尔发个红包是为了更好地沟通朋友间的感情、表达情意,但朋友们不该用红包来进行道德绑架、感情绑架,更不该助长此类“乞讨”之风。要知道,朋友间的关系不是可以用钱来衡量的,微信红包,甚至是手机都是我们的沟通工具,我们不应该被他们奴役。如果微友们再遇到“求”红包的情况,应当主动摆正态度,给朋友们一个警醒。如果是某些都称不上朋友的微友们不断“求”红包的话,我们真的该考虑是不是把朋友圈清一清了。

  互相尊重,拒绝从众心理,以纠不正之风。很多人去“求”红包都会注明“是群发的,如有打扰请见谅”,已经打扰了,而且不止一次,怎么见谅呢?朋友间最主要的就是尊重和理解,但这应该是双方的,而不是一味地要求被别人尊重和理解。所以,要想保持长久的朋友关系,还请微友们能拒绝从众心理,彻底纠正不正之风,以阳光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朋友,不要自己在游戏中玩得不亦乐乎,却把被人的感受晾在一遍。身为朋友即便不能惺惺相惜,也不该为利而聚,更何况是如此小利。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