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公布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其中明确要强化公务员平时考核。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除北京外,浙江等地也出台类似文件对公务员平时考核进行了规范。(7月12日 中国新闻网)
早在2011年,天津就已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公务员平时考核工作的意见》。随后河北、吉林、安徽、湖北等地也出台了加强平时考核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时隔五年,又有不少地区相继出台公务员平时考核政策。考核机制更加细化,考核范畴几乎涵盖德、能、勤、绩、廉等各个方面。而这一考核账本,将作为年度考核的基础和重要依据。
长期以来,公务员考核都是践行“一年一考”的年终考核模式,很少会注重平时考核。然而,这种简单粗暴的考核方式,并不能把真实的情况“考”出来。部分公务员更是瞄准了“干多干少一样”的管理漏洞,对待平时工作敷衍塞责,重心放在对主管领导的溜须拍马。而那些踏实肯干的公务员,或许只因不善和领导“搞关系”,就在年终考核中“低人一等”,甚至还不如会拍马屁的投机取巧者。这样的考核机制。自然毫无公平可言。
只有年终定级的考核机制,显然无益于“能者上,庸者下”的提拔模式,也更容易引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情绪。此次北京出台《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其中就明确强化公务员平时考核。做好平时考核的基础工作,其价值就在于激励和约束。以平时考核在年终定级中的较大比重,激励能人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工作热情。同时,“只做表面功夫”的公务员,其懒惰行为也将受到约束。毕竟,干多干少,如果不再一个样,有谁还会不做实事,光耍嘴皮子?
兑现这项政策,掌管考核大权的领导必先转变观念,知人善用方能人尽其用。实施平时考核,是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公务员的现实形势所迫,从日常考勤中也能更加客观地掂量出下属的“分量”。实行“日志式”管理、平时考核结果占年度考核50%以上、工作生活社交均要受监管等等,这些各地出台的细化管理方式看上去略显花哨和复杂,其实也不妨看作是结合实际情况的有益探索。毕竟,其最终目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效率的促进作用。
此外,公务员必须抛弃手捧“铁饭碗”的天真想法。如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根本就不存在无法撼动的“饭碗”。绩效考核的框架,几乎已经框定所有的职业。随着国家对公务员选拔机制越来越严苛,以及群众对公务员的监督管理越来越密切,“无为欲晋升”的白日梦恐怕难再照进实现。客观可视的突出业绩,必将取代没有定数的“人情因素”。
诚然,思想上的深刻认知,是落实各项机制的先行条件。推行“平时考核”机制,根本在于以客观化的岗位绩效,取缔“人情化”的弄虚作假,实现更加公平的晋升机会。从这一点上看,“平时考核”符合科学的管理模式,也更加契合公众的内心期待。一方面,上级领导和公务员要扭转那些不利思想,另一方面,指导意见下的各项细化措施更要避免流于形式。而最重要的还是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将“平时考核”当成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