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公布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其中明确要强化公务员平时考核。中新网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除北京外,浙江等地也出台类似文件对公务员平时考核进行了规范。(7月12日中国新闻网)
长期以来,机关单位以年度考核工作人员的方式已经出现了种种弊端,形成了“平时不记账,年底糊涂账”,助长了公务员稀里糊涂混日子的惰性。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孬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俨然70年代生产队时期的“大锅饭”。考核失去了其应有的精确度和权威性。
考核的价值在于激励和管束,把考核的功夫下在平时,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或不足,可有效弥补年终一次考核的弊端,可以说,推行“平时考核”打破了公务员的“大锅饭”,提升公务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时下各地纷纷探索平时考核的政策与措施,把考核的功夫下在平时意在去考核虚化之弊,真正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有的地方公采用公务员“日志式”管理,推行周评月审季核作为平时的考核结果,有的地方还重点考核公务员完成日常工作任务、阶段性工作目标和“急难险重”等重点工作情,有的地方还将公务员的8小时之外的活动也纳入考核。
言而总之,各地出台的考核政策都是公务员客观化考核为宗旨,以提高公务员工作效率为目标,将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有机结合,融工作数量、质量、效率以及成效和业务能力等诸方面为一体,对公务员客观评价,全面考核。如此一来,抓在经常,严在平时,这势必会给公务员增加压力,增强动力,消除糊糊涂涂混日子的消极状态。
可以说,各地出台“平时考核”的文件为提高公务员队伍工作效率带来了希望,但要想彻底打破公务员的捧着“铁饭碗”吃大锅饭的现象,还需各地在出台考核文件的同时也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配套公平有效的考核方式,比如减少“人情因素”,杜绝“一把手说了算”,发挥民主参评,群众监督的评价功能等等,同时还要完善考核细则,防止一些考核项目流于形式,要把真实情况考出来。这才不枉推行“平时考核”政策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