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充水式橡胶子堤亮相 看中德抗洪神器的比拼

2016年07月13日 08:28   来源:中国网   张田勘

  最近一周,长江中下游多省份洪涝告急。就在军民奋战在抗洪一线之际,一种“德国抗洪神器”迅速走红网络。据说,这种移动防洪挡板可在4至6小时内将河岸围起来,防洪效果又快又好!

  德国的这个抗洪神器图片亮相网络就引发了热议和吐槽:“我们发射得了长征7号,建得了高铁,还有了最快的计算机,为什么还只用沙袋和人海战术?”“看着人家薄薄的挡板就挡住洪水,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不过,随后就有人从全方位和多视角审视了所谓的德国抗洪神器并非神器。这不是德国的,而是奥地利的移动防洪挡板,称为Machlanddamm,是2002年洪灾后奥地利最大的防洪工程,建成于2012年8月25日。没有事实佐证移动防洪挡板可以在4-6小时就能搭建完成。并且,这样的神器并非可以在任何发生洪涝的地方采用,它其实与传统的筑堤差不多,要在堤坝嵌入地基很深,还要从外部予以加固。

  月亮并非外国的圆!在真相慢慢披露之后,中国人的抗洪神器登场了。在最近几天的抗洪救灾中,武警水电二支队的官兵在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伍玖圩抢险现场首次运用新型专业防洪抢险储备设备——充水式橡胶子堤,极大提高了抢险效率,有效控制了洪水漫坝险情。

  充水式橡胶子堤是个什么神器?从理念来看,充水式橡胶子堤是以水治水。这个子堤就是一个圆柱形橡胶水囊,每节长6米,以三根为一组组成“品”字型,充水后可快速形成长12米、高达0.7米的子堤,可以随地“生根”、无限连接、防止渗漏。

  充水式橡胶子堤好过比利时的抗洪神器吗?从技术参数和理论分析来看,可能各有千秋,但是中国的抗洪神器具有以(依)水治水、高效快捷;组坝灵活、适应性强;便于储运、造价低廉;回收复用、绿色环保等特点。特别是在防止决堤时,充水式橡胶子堤有快速灵活的优势,在面临决堤的时候可以把这个移动折叠式的堵水墙搬到现场,立刻进行组装、拼接、充水,10分钟就能发挥挡水的作用,作用非常明显。

  有比较才有鉴别。用编织袋装土筑起百米防洪子堤需要30个人46小时才能完成,而充水式橡胶子堤只需12人两小时即可完成,而且不需要一袋土。不过,充水式橡胶子堤的作用也有限,也就是要在决口比较小的地方使用。

  显然,充水式橡胶子堤是中国人的发明,而且具有明显的优点,但是为何直到今天才由武警抗洪救灾队伍大规模使用呢?

  也许原因有很多,但一个根本的原因是,这种设备还在实践检验中。在此次的洪灾使用之前,各地的抗洪救灾行动中也使用过,只不过规模较小,并且尚未推广而已。查阅文献可以看到,较早在2003年4期的《东北水利水电》上就刊登了一篇“充水式橡胶子堤的设计研究”的论文,作者是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和长春工程学院的几位研究人员。

  该论文对充水式橡胶子堤的设计和应用作了全面介绍,包括结构组成、关键技术、技术指标;结构设计;附属设备与应用材料设计等。这说明充水式橡胶子堤的研发早在2003年之前就完成了。设计的创意源自1998年特大洪水,当时嫩江、松花江靠子堤挡水或防浪的堤防长度达到数百公里,但制作子堤的物料只能一次性使用,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造成了浪费和环境污染,于是作者想到了设计简单实用就地取材的充水式橡胶子堤。

  之后,国内有多家公司和厂家进行了生产,但是在技术参数上略有不同,或较大差别。人们对防洪堤的主要要求是,能防多高的水位,能抵御多大的风力。但是,由于设计和材料的不同,国内充水式橡胶子堤的挡水高度分别为0.3米、0.5米、0.8米和1.0米,而抗御风力基本上为6米/秒。

  从这些情况来看,中国人发明的充水式橡胶子堤需要在技术方面改善和统一。例如,首先要让充水式橡胶子堤的挡水高度达到更高并统一标准,如抵挡1米以上高的水浪或更高。其次,需要有更大的防风能力。现在的充水式橡胶子堤抗御风力为6米/秒,相当于4级风,也表明其抗御大风的能力较弱,而现实情况是风催浪高。

  2016年7月8日,尼伯特台风清晨5时50分从台湾台东太麻里登陆,测得每秒钟57.2米,为17级阵风;尼伯特台风登陆福建后为10级,相当于24.5米/秒-28.4米/秒。显然,现在的充水式橡胶子堤抗风能力还明显不足,如果能达到抗10级左右的大风,其抗御风浪的能力才会大大提高。

  比较起来,尽管中国抗洪神器充水式橡胶子堤的优点明显,但要达到抗洪救灾的实际需求还需要更上一层楼,但是,与比利时的抗洪神器相比,已经展现了自身独特的风采和优势。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别神化德国的“防洪神器”    2016年07月11日
  • ·抓拍“神器”为什么不神气    2015年10月15日
  • ·搜题神器未必就是洪水猛兽    2015年10月10日
  • ·宋林案:床照是反腐利器    2015年09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