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救命神器”应像消防栓一样完善

2016年04月07日 10:21   来源:光明网   何勇海

  在福州台江万达附近的宇洋中央金座写字楼内,新进了一台“会说话”的“救命神器”,它叫自动体外除颤器(英文简称AED),这是在福州公共场所安装的第一台。据悉,我国每天约有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在心脏骤停后的“黄金4分钟”内,若周围的人能第一时间进行心肺复苏或使用AED,真能救人一命。(4月6日《海峡都市报》)

  从报道来看,这款“救命神器”操作简单,开机后会自动语音播报每个步骤,显示屏也会同步播放操作视频,使用者只需根据语音、视频操作便可,经过简单培训,普通老百姓也能用。这让我不由想到去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张永刚教授在返京途中飞机落地时,突发心脏骤停死亡,引发舆论关注,假如飞机上当时配备了“救命神器”,是不是就可以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

  拯救心脏骤停的“救命神器”,应得到大规模推广,像消防栓设施一样不难寻见。因为它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约为54.4万人,居全球之首。且87%的心脏骤停发生地点在医院外,专业急救人员不能及时到达现场,往往错过了“黄金4分钟”。普及推广“救命神器”就可以创造条件,让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市民争当心脏骤停的社会救护员。

  在国外一些城市和我国台湾地区,“救命神器”早已普及,台湾至今共安装了约4000台。从它们的实践来看,普及推广“救命神器”能大大提高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如去年9至10月,台湾就利用这种“神器”成功抢救了四名市民的生命。安装这种“救命神器”,它们不是完全依靠企事业单位的自觉主动,更多的是依靠政府财力和力量来推动,列入了政府埋单的社会救治网络体系。

  普及性安装“救命神器”,也应成为我国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相关部门应在写字楼、居民小区、酒店商场、旅游景点、运动娱乐场所、交通枢纽和交通工具等人流密集场所大量配置AED,以保证心脏骤停发生时,老百姓能快速找到最近的AED并及时施救。还要对教师、学生、警察、空乘、导游、消防、保安、环卫工等特殊人群和社会公众进行培训,也应指定管理员负责机器的日常检查维护,保障“救命神器”不会成为纯粹的摆设。

  除让公众会用“救命神器”,还要保障他们敢用。有网友担心,在安装了“救命神器”的场所使用该“神器”救人,人没救过来,反可能惹上麻烦。一些公共场所因此也顾虑重重,不愿设置这类机器。如今个别地方推行的“善意无偿急救免责”规定,就是在为使用“救命神器”救人提供制度保障,此规定也值得推广。据说国家相关法规还没有对公共场所是否需要安装AED有明确规定,这个法规缺位应尽快补上。(何勇海)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别神化德国的“防洪神器”    2016年07月11日
  • ·抓拍“神器”为什么不神气    2015年10月15日
  • ·搜题神器未必就是洪水猛兽    2015年10月10日
  • ·宋林案:床照是反腐利器    2015年09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