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职校长让“情怀”滋润学子“匠心”

2016年06月28日 08:00   来源:红网   易国祥

  “我不担心你们将来不努力,但希望你们不要急功近利;我不担心你们将来不脱颖而出,但希望你们不要锋芒毕露;我不担心你们将来不物质富裕,但希望你们不要精神贫乏。”6月27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6位高职校长的“最后一课”,其中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的《从平凡到不凡,做最优秀的自己》,最触动我的心弦。

  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校长,在毕业季强调学生的专业特质和学校的职业优势,鼓舞学子匠心筑梦,对于举国呼唤工匠应该很应景了。然而,三个“不担心,但希望”,既立意高远,又始于足下,深入浅出,语重心长,“匠心”诚可贵,“情怀”价更高。对于学了三年专业知识的学子来说,“最后一课”的人文情怀,是抬头望见的一缕阳光,是起步拂面的一阵春风,是人生远行的一次导航。

  其实,自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对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应该说是越来越重视,远远超越了曾经对“白专”的偏见与敏感。一段时间以来,上高中不选理科,读大学读不上理工科,都不好意思开口。但为什么中国的产品质量上不去,制造业缺乏精品,以至于国家总理急切呼吁“工匠精神”呢?原因就在于我们拥有了知识,缺少了情怀。影响之下的现代教育,不要说职业院校,就是许多综合性大学也沦为简单的“制器”工场。

  真正的工匠一定富有情怀,这种情怀哪儿来,“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中国科学界著名“三钱”,可称得上是功勋卓著的“大国工匠”,很多人只知道他们是火箭或导弹方面的巨擘,但未必知道,他们在去国外学习专业科技前,在国内就奠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雄厚基础,涵养了浓浓的家国情怀,坚定了矢志不渝的报国志向。他们的人生和事业证明,一个国家要走在世界前列,要有发达的自然科学,也要有繁荣的人文社会科学。

  最近,著名学者资中筠谈到中国文化时说,“有些名牌大学居然认为理工科就可以不考中文,这是非常荒谬的,他们只想培养高级工匠……它所释放出来的信号是非常有害的。”而“急功近利,锋芒毕露,精神贫乏”等,就是这类教育的典型后遗症。走出校门的学子如果能引以为戒,就会少走弯路,早日成长为各行各业富有情怀的工匠。让“情怀”滋润“匠心”,让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融共生,才能造就复合型人才,成就伟大事业。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