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率的考核套路该解套了

2016年06月24日 11:06   来源:南方网   丁慎毅

  日前,有网友爆料: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为提高就业率,让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做假接收函,导致500名学生无法参加基层服务项目考试、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考试。目前所有学生学信网上的“被就业”信息已全部更改。(6月23日澎湃新闻)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假早已不是新闻,虽有多方抱怨,只要不出大事,相关部门多也睁一眼闭一眼。这次直接牵涉到学生具体利益了,就业率造假又被“回锅”了。

  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形象。于是,带来一系列的效应。

  对就业率的考核可以防止学校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同时灵活进行专业培养方向调整,一些华而不实的专业应该清退。但是,将高校专业“生死簿”钉在就业率上,过度强化大学的人才技能培训功能,势必导致高等教育功利化。

  为提高就业率,一些高校不惜铤而走险,采取弄虚造假的手法。未上交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学生被绑架毕业生奖学金、助学金补贴、荣誉称号乃至毕业证。最急的当然是学生。只好找个单位,弄个假合同上交了事。还有的学校联系劳务公司,直接做一批假合同帮助学生过关。这就使就业率考核形同虚设,而且还产生很多负面效应。

  现在大学生观念多元化,就业市场变化万端。有的学生一毕业就签下合同,但说不定不到一年就失业辞职,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就业率基本不说明什么问题。

  其实,现在一些家长也想明白了。送孩子上学也不完全指望一毕业就马上就业,关键是想让孩子能接受大学文化的熏陶,人际关系的处理,逻辑思维的训练,人文情怀的培养等应对能力,这些才是吃一辈子的东西。当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或许把在学校中所学知识统统忘掉,但剩下的却是应对未来一切变化的能力。

  高校的专业设置应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自身学科发展的需要进行主动调整,而不是以就业率为标准进行被动调整。政策应该对综合类院校、专业院校、高职院校等进行细分。而不管什么专业,通识教育都不能放松,在这一点上,国外或台湾香港的高校都有很好的经验可学。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考核套路,真的要改一改了。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