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振兴上海的制造业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比如科技创造、品牌打造、市场意识等,但是工匠精神是不可缺少内在的基础基因。所以第一件事,我们要把那些给上海人带来荣耀的上海工匠们的经验记录下来,传承下去。只有匠心传承,制造业才有希望做强。创新精神是对“上海匠心”最好的致敬
工匠是圣人,工匠是祖先
日前,上海公布了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今年上海“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重点是宣传传统工艺,讴歌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 古人告诉我们:工匠是圣人,工匠是祖先。是这样吗?
两千年前,世界上最早的手工制造业百科全书 《周礼考工记》 这样说:“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谁是工匠?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他们是工匠,是发明家,是圣人,是祖先,是有功于民的人,是历代崇拜的对象。
这古老的制造不是中国创造吗? 因百工创造成为祖先,我们原来是一个崇尚创造与制造的国家。《周礼考工记》曰:“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哪六职呢? 《周礼》 这样排列: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很明显,百工在农耕之上。
孔子对于工匠制造有一句经典的话,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调了工具在灵巧制作中的地位,这是何等重要的见解啊! 百工是学者的榜样。孔门弟子子夏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要像百工一样,成就其事业,这是孔门为学之道。
长期以来的重农耕抑工商的政策使得中国的手工技艺发展受到较大影响。但是,勤劳智慧的中国工匠还是不断创造奇迹,推动中国社会的持续进步。
“上海货”标示海派匠心
远离帝国政治中心的古代上海地区,工匠们一直在创造奇迹。不要说那五千年前的玉器和陶器了,就从遗存至今的唐代陀罗尼石经幢看,其优雅的造型,虽然经过了千年的风雨,依然是那样迷人,可见那时的华亭石匠,真是非同寻常的艺术家。而黄道婆的纺织技艺革新,完全是改变中国人生活的伟大发明。她引种了来自海南的棉花,并对纺车加以改革,发明了脱籽机,提高了三倍的效率。自打有了黄道婆的棉纺织技术发明后,就有了松江府,有了上海县。上海地区的经济与文化逐渐向当时中国最为发达的城市苏州靠近,并驾齐驱,到最后实现超越,这都是与棉纺织技术的创新发明分不开的,与一位女性工匠的贡献分不开的。
精细的手工纺织作业,给上海地区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这个地区生活富裕了,生活也讲究了,文人雅士开始群聚上海,艺术化、雅致化的海派生活逐渐形成。所以上海的手工技艺富有浓厚的书卷气息,追求高雅,这一点与众不同。
近代以来,上海城市蓬勃发展,周边富民与各类艺人涌入上海,上海的江南色彩更加浓郁。而随着开放的步伐加快,中外文化的融通,也为上海手工技艺注入新的活力。海纳百川,是上海工艺的又一特色。
这种海派匠心绝技,在上海制造中表现了突出优势,“上海货”一时成为响亮的品牌。记忆中的上海牌手表,除了时髦,最重要的就是品质。有报道说,一个人的上海牌手表掉到稻田一年后发现,洗净泥巴,上满发条,竟然还可以走! 另外一个故事说,一块上海牌手表被火烧,换上块玻璃蒙罩还可以走。这说明什么呢?上海工匠的高超技艺完全可以在现代生产中彰显出优势来。带给上海人荣耀的有很多要素,其中上海产品货真价实是其一。难道不该向那些优秀的上海工匠们敬礼吗?
工匠精神是文化遗产核心
振兴上海的制造业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比如科技创造、品牌打造、市场意识等,但是工匠精神是不可缺少内在的基础基因。所以第一件事,我们要把那些给上海人带来荣耀的上海工匠们的经验记录下来,传承下去。只有匠心传承,制造业才有希望做强。创新精神是对“上海匠心”最好的致敬。
什么是“上海匠心”呢? 阅读上海的18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口述,我们试做如下解读:
第一,“上海匠心”把中国精神自觉地化入血液。上海工匠讲的是天下之志,是家国理想。没有这种情怀,不能称为匠人。工匠们把传统的中国文化、气质精神融入工艺之中,这种匠心是崇高的。所以我们在上海工匠的口述中,感受到的是中华民族跳动的文化灵魂。
第二,“上海匠心”是崇尚师道。我们的传承人都是尊师重道的典范。只有崇尚师道,技艺才会有效传承。有位师傅说得好,工匠精神就是要有传承精神。师徒关系是双向的,学生要好好敬师,师傅要好好传艺。融洽的师徒关系是工匠精神传承、工匠技艺传承的关键。
第三,“上海匠心”是一种创造精神。上海这批传承人都有自己的绝活,都有自己的创新,使得海派手工艺能够绵绵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创新是海派艺术的灵魂。当然这种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第四,“上海匠心”是面向消费者的奉献之心。由于技艺不同凡响,作品别具一格,贴近市场,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作品都有良好的市场反响。上海非遗生产类项目具有亿元以上规模的有十几家。
民俗是生活的华彩乐章,是文化精英与大众合力创造的文化传统。传统技艺作为民俗实践,作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内容,要在制造业振兴、民族精神振兴中担当起责任。同样,我们要把上海制造与创造作为上海文化的标志与符号,塑造崇尚精湛、智慧和坚韧的工匠精神与品格,塑造这样的上海城市形象,我们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让作为文化遗产核心内容的上海工匠精神世代传承!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