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海金”优化黄金市场定价权

2016年04月21日 17:45   来源:中国网   张敬伟

  除了“伦敦金”,现在又有了“上海金”。

  4月19日,“上海金”正式启动,上海黄金交易所发布了全球首个以人民币计价的黄金基准价格,“上海金”基准价格正式诞生,首笔“上海金”基准价定格于256.92 元/克。到当时下午四点钟,经过三轮报价,基准价提高到257.29元/克,成交量达到5.7吨。

  近年来,全球市场追买黄金的“中国大妈”成为全球热词,“大妈”的汉语拼音甚至纳入英美词典。看似娱乐化,实质上隐含着中国消费者的全球影响力。这和中国人出境游狂购和热火的电商海淘是一样的道理。

  这意味着,无论是工业领域的大宗商品,还是生活领域的商品消费,中国(人)都是庞大的“吞噬者”。消费端的活跃,要求中国在大宗品和消费品方面拥有定价权,这是全球化时代的事实,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的市场权利。

  据《金融时报》报道,全球交易的前十大期货合约有六个都是在中国的交易所交易。从铁矿石到铜的大宗商品价格日益在中国制定。 黄金既属于大宗商品也属于消费品,更是全球货币稳定的压舱石。“上海金”定价机制出台,正是基于中国提升黄金定价影响力的举动。

  由是而言,“上海金”的确有稳定黄金价格和保障投资者利益的意味。说“上海金”拯救“中国大妈”也未尝不可。但这显然不是“上海金”的主要目的,中国的目的在于,中国市场需要一个自己的黄金定价基准,以便和中国市场的流动性合辙,以“上海金”和人民币定价挂钩,以便降低黄金价格对美元的依赖。一句话,中国需要掌握或者部分掌握黄金的价格制定权。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金”并非中国的自娱自乐,也获得了相应的市场响应。在18家参与“上海金”定价的银行中,其中就包括跨国集团渣打银行和澳新银行。

  和其他贱金属和大宗商品的定价机制不得不向中国市场倾斜一样,“上海金”也会深度影响全球金价。“上海金”和“伦敦金”一样,将成为金价市场的两大定价机制。

  这也体现了中国顺势而为的全球抱负,甚至是不得已的有所作为。须知,战后最重要的货币金融体系,是1944年开始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确立了美元独一无二的全球货币地位。但是美元同样受到黄金价格的掣肘。因而,随着美元全球帝国的建构,1971年美元和黄金脱钩,从而导致了黄金市场的价格波动,但是美元的全球货币地位没有改变。简言之,美元比黄金还要重要,这改变了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尽管如此,市场对美元没有信心时,还是习惯购买黄金。

  华尔街金融危机是分水岭,美国利用美元的全球货币地位,通过四个轮次QE(量化宽松)转嫁了美国危机,但也过度消费掉了美元信用。当黄金成为“普通商品”,加之市场的恐惧,也导致黄金价格的连番狂跌。“中国大妈”的悲惨故事,就是这样形成的。

  当人民币被IMF纳入SDR货币篮子,而且人民币也开始放弃紧盯美元而改用和一揽子货币形成市场逻辑关系时,后美元时代的人民币除了承担相应的全球责任,也亟需重构美元和人民币的逻辑关系。美元和黄金的解构和人民币与黄金的重构,正好折射了全球金融、贸易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转移的新常态。

  由此来理解“上海金”,可能会有金融全球化的新思路。新平庸的全球市场,既需要美元唱主角,也需要人民币领衔主演,当然也需要其他主要货币来共同稳定全球金融和黄金市场。尽管黄金成了消费商品,但是各国黄金储备依然在增量。可见,对于黄金价格稳定,符合各主权国家利益,也契合全球市场要求。

  就微观层面言,“上海金”不过是多了市场面的价格展示,并不意味着黄金价格的上涨。因而,无论是“中国大妈”还是其他炒金者,还是要理性对待,谨慎从事。(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