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照”闹乌龙,源于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2016年06月23日 15:17   来源:扬子晚报   然玉

  新闻引子

  22日晚,云南昭通供电局微信公众号一张“电力公司员工背受灾群众转移”救灾宣传照,引发网友质疑。被转移的“老百姓”白色袜子也一尘不染。网友指出,“受灾群众”系县交通局职员,该照片是作秀。

  不论是故意作秀还是无心之失,此事所留下的恶劣观感,总归已是既成事实。“官员背着官员去救灾”,网友的这句戏谑之语,最为直观表达了内心的气愤。所谓救灾宣传照、访贫问苦照,此前一再曝出摆拍造假、画面合成等等丑闻,围观者往往会“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加以猜想和解读。可以预见,昭通供电局的一纸致歉信,显然远远无法平息事态。

  梳理这个蹿红网络“爆点事件”的传播路径,我们不难看出一点:相较于“部门网站”等传统的信息发布载体,公共社交账号等新媒介平台,更为开放和高效。一旦职能机构所发布的信息失实、失准,便更容易被“关注者”迅速捕捉并放大——公共部门的媒介素养,未能与媒介平台的能量相匹配,难免会给自己“挖坑埋雷”。

  “救灾照”闹乌龙,所暴露出的,仍然是某些公共职能部门在舆情发布、信息公开环节的漫不经心。现实中,许多政府部门虽开设有微博、微信等官方账号,但其日常的运营思路显然存在偏差。在大多数时候,这些职能机构,仅仅是将公共社交账号当成是记录工作、展示成绩的“线上展板”。基于这种逻辑,它们并不会以严谨的态度去求证信息真伪,也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与网友沟通互动。

  尴尬的现状在于,公共职能部门并没有将“官方公众号”看作是权威的信息媒介,而总是只想着借此来宣传自我、夸耀成绩。基于这种心态,势必会诱发穿凿附会、夸夸其谈等现象……此次“救灾照”即便不是刻意造假,想必也与上述的隐秘心理不无关系,其源于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某些公共职能部门,总是乐此不疲地展示自己的贡献、力证所取得的成绩,甚至于素材不够胡编乱凑。这份“冲动”由来已久,从纸质展板、内部杂志、部门网站,一直延续到如今的微博、微信端。

  殊不知,急不可耐的自夸,生硬拙劣的表演,只会让一切适得其反。对于不少政府部门而言,如何真诚地处理好公共关系,如何具备起码的客观理性的媒介素养,始终是个待解的难题。

  (四川 然玉)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