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的“最后一课”亦是仪式尊重

2016年06月23日 10:24   来源:光明网   堂吉伟德

  校领导讲话、拨穗儿、毕业合影……又到一年毕业季,近期,各高校的毕业典礼如约而至。毕业典礼上,校长给毕业生们上的“最后一课”备受关注,这其中,不乏“潮人潮语”,被许多同学大赞“接地气”。(6月22日《中国新闻网》)

  从“装空调”忆师生共治,到毕业典礼上提韩剧韩星,再到校长自制微电影送毕业生,历来被视为重头戏的“校长致辞”,变得越来越“接地气”。拉近了与师生们的距离。有了共同的话语体系,受到欢迎就不足为怪。高校的“最后一课”,也在受众的欢迎中收场。刻意为之也好,无心为之也罢,官僚化的校长们注重学生的观感,从而对作出一种迎合式的行为表达,不失为一种仪式的尊重。近年来,高校最后一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跟由此带来的一股新风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诚然,临到收场之际,才以“最后一课”体现出平实化风格,确实有些“来得过晚”,若是平时工作里面也能这么“接地气”,才会更加完美无缺。不过,以国内高校的行政化模式,能做到这点已实属不易,尽管其以毕业典礼收场,然而由“个性校长”而带来的平实之风,以及呈现出的普及之势,必然会带来去行政化的改变。尽管这种改变具有诸多不确定性,也并非高校改革的主流,然基于学生权利和观感的尊重,而去作某种迎合式的改变,实为一种巨大的进步。

  有观念的转变,才会有行为上的跟进。教授治校、学术自治,明确界定学校、行政、学术的权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需要从体制内部的改革入手。这其间,离不开学校的自我改革与改良,尤其是作为行政长官的大学校长。让其从高高在上和深藏于内,走出校门而步入民间,尽管这种转变,最终以“最后一课”的方式呈现,如同昙花一样只有“短暂之美”,不过这种“刻意的转变”,给了外界更多的期待与想像空间。校长给毕业生们上的“最后一课”之所以备受关注,除了“新潮”的眼球效应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其赋予了外界更强烈的渴望。

  万事开头难。前一个环节的结束,也是下一个阶段的开始。有了对毕业仪式的尊重,也才会有对开学典礼的重视。当其成为每个节点的延续,串联起来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过程。接地气的“最后一课”亦是仪式尊重,有了仪式的形式体现,才会有内涵的深度挖掘。高校改革的路径有太多的参照模式,也有诸多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而如何落实才是为现实的课题。仪式的尊重,其意在于对权利的重视。只有当学生的观感和需求,获得了真实的重视,其才会成为促进改革的强大推力。

  在现有的基础上去苛求完美并不现实,对丝许改变给予拔高,同样有失公允。然而,以完美的高度,对既有的改变进行否定,其实也是一种末本倒置。可以期待“接地气”更具张力,不过对“点的改变”给予肯定,同样是客观评价的应有之义。唯有当个中人的情绪得到了激发,那么作出改变的动力问题,才会得到最终的解决。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