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学区过道叫价百万”折射啥?

2016年06月23日 10:00   来源:东方网   赵志轩

  近日某购房网站上出现标价150万元的学区房引来网友关注,因为这间所谓的“学区房”并非房屋,而是一条供院内其他住户进进出出的过道。虽然中介声称不能居住,只可落户,但据北京晨报记者调查发现,这种奇葩学区房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市民若想购买应谨慎。(6月22日《北京晨报》)

  10平米“学区过道”叫价150万,不能居住只可落户,竟然也家长慷概解囊主动购买,在笔者看来,在这看似不正常的现象背后,其实折射的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之殇。

  在我国有一个特别的现象,那就是即使在全国房价普遍走低的大背景下,重点学区房的价格也往往是一枝独秀、一路坚挺,不降反升。由此足可以看出,某一区域的房产,一旦被划入重点学区房的范围,其价格优势就凸显出来。这不仅说明重点学区房炙手可热的程度,也说明重点学区房是非常有限的奇缺资源。那么,出现很多家长花150万买“学区过道”,只为争夺一个可以落户上好学校的名额,也就不难理解了。

  很多学生家长之所以趋之若鹜、不惜重金。出现类似于花150万,买个10平米学区过道,根本不能住,却只为给上学买个进门证的现象。恰恰说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致使很多学生为了上理想而优质的学校,不但要“拼爹”,更得要“拼房”。这是很多学生及家长无法承受之重。

  试问,如果教育资源分布均衡,各个学校的实力都各有千秋、旗鼓相当,那么,学生家长又何苦花血汗钱,买个10平米,根本不能居住的“学区过道”?试问,如果教育资源分布均衡,各个学校无论是基础硬件设施建设,还是师资力量等软件投入,都实力相当,那么,学生家长又何必绞尽脑汁,为了上所谓的好学校而千方百计、不惜重金投入,甚至为上好学校不惜冒险行贿,助推教育腐败行为滋生呢?

  因此,无论是为了杜绝违背价值规律——花150万,只为购买10平米“学区过道”不正常现象,还是为了每个学生都能公平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归根结底还是要平衡教育资源。促使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从而使每个学生在不拼爹、不拼房的背景下,都能在阳光下公平、自由地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如此一来,花150万,只为购买10平米“学区过道”不正常现象,自然会销声匿迹。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学区化”政策当早日定型    2015年03月17日
  • ·学区化就近入学的正路莫走偏了    2015年03月14日
  • ·搞“学区化”尤需提防表面文章    2015年03月07日
  • ·学区划分,腐败的渊薮?    2014年03月26日
  • ·“学区化办学”更需阳光    2014年01月3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