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化就近入学的正路莫走偏了

2015年03月14日 08:01   来源:羊城晚报   马由道

  据媒体报道,深圳在义务教育均衡化方面将开始一项新的尝试——“大学区招生”。从今年起,深圳各区探索试行大学区招生制度。家长可自愿在学区内为孩子报读2~3所学校,按志愿次序和积分高低依次录取。而广州市日前正式提出各区探索开展学区建设,部分老城区正规划以“集团化”的做法,强弱搭配,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

  “大学区”“集团化”的词语听起来很美,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但实际上却可能有违学区制本意,长此下去或会离教育公平越来越远。有关部门似乎还没察觉到,人们对教育的诸多不满,根源在于有关部门曾把公共教育产业化了。教育并非不可产业化,但主要是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或民办教育,而非公办教育,更非名校办的民校。前些年,老城区的“集团化”均是名校办的民校,本来这些学校就是违逆市场的存在,本质是“贴牌生产”,既获得公办的待遇,又可以市场化收费,屡屡引发争议。如果即将推开的“集团化”,不能坚守公共教育的方向,反而可能加剧不公。以“集团化”来组建“大学区”,其实是内置好学校差学校,以便待价而沽。这种设置的利弊,当事人或心知肚明,但政府不应该不清不楚。

  要知道,公共教育是公益事业,使用的是公共财政,理应为政府承担九年义务教育服务,保障本地区适龄儿童的法定教育待遇,绝对不能成为牟利的工具。而学区化的本意,也正是如此。促进学区化,让本地区的适龄儿童不再需要通过诸多的考试折磨,可以直接接受国家提供的教育。除非,适龄儿童有其他更好的选择,而这个“选择”应该是获得市场化自由运营许可的民办学校。因为民办学校是自负盈亏,它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自我的服务增值,希望得到更好的教育服务的,可以选择民办学校。但是,前提则是国家保障了你的义务教育权利,而你有充分的选择权,而非被选择权。

  拿美国的学区制来说,美国公办学校是社区自治的产物。原则上,居住在同一片的学生必须在基层学区的就学片学校上学。基层学区的居民选举产生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学区内的教育事业,如制定教育计划、征收教育税、选聘教职人员、管理维修校舍等。学区的财政权一般也是独立的,通过征收学区内居民的财产税,为学校筹集教育经费。这样做,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也能够带动更多的家庭关心本片区的教育质量,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固然,美国这种“学区化”,中国不可能完全照搬,但通过“学区化”最终达到教育平衡则是该走的正路,切勿走偏才好。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