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非文明行为的辩解才是不文明现象的本源

2016年06月20日 10:39   来源:光明网   堂吉伟德

  6月18日是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园后的首个周末日,恰逢好天气,前来开启奇幻之旅的游客不在少数。不文明现象仍有发生:五六岁男孩在草丛中大便;一家长硬闯游乐项目出口处为减少等候时间;烟花灯光秀结束后,米奇大街和奇想花园附近食物包装垃圾散落一地。有游客表示,在景区内随意大小便,太没有素质了,大人应该教小孩子文明如厕。也有游客表示,游乐项目的排队区域没有厕所,小孩倘若真的遇到紧急情况,在公共场所“方便”也情有可原。(6月19日《 澎湃新闻网》)

  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园,盛况之下出现了不文明的和谐因素。非文明行为,让整个节日为此蒙羞。然而,这样的一幕并不鲜见,大型活动或者重要节庆之后,垃圾遍地和随处大小便,几乎已成为一个通病。以至于让人有“见怪不怪”之感,反倒是若是没有垃圾散落一地,让人有些感到不适。毕竟,像马拉松这样具有国际元素的重大活动,都难免会“尿墙一地”,那么退居其求次的“乐园活动”,自然就难以幸免。

  如同重大比赛之中,“厕所等后勤保障不力”是一个屡试不爽的理由一样,对于迪士尼乐园中的“草丛大便”的行为,依然有不少人为其开脱。其间理由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厕所太远而给人带来不便,在草丛中大便属于“迫不得已”,园方管理和后勤保障方面的不足,同样应为此承担代价。二是不文明者的行为者为未成年人,在生理上有其特殊之处,其不文明行为属于“可原谅的范围”。

  都说文明行为要从娃娃抓起,更何况,再充足的理由,都不能成为不文明的借口。不可否认,草丛大便确实有某些客观因素,比如排队的时间过长,厕所离排队的地点太远等,都会给游客带来不便。然而,客观因素不应成为主观不文明的理由,也成其不了“草丛小便”的理由。一则,这种行为只是少数人所为,说明绝大多数人都能遵守文明规范,也能克服所谓的客观因素。即便确实因为忍不住而大便,也并非没有相应的处置措施,比如用塑料袋作为预案,或者对遗留的大便进行及时处理,而不是留在草丛之中。二则,当大多数人都能遵守的情况下,个别现象就只能说明,这跟客观因素并没有绝对的关系。

  同时,“食物包装垃圾散落一地”的现象更是说明,这种非文明现象产生的原因,不在于物而在于人,不在于客观而在于主观。有比较才有鉴别,文明的差距可能用对比来佐证。2014年巴西世界杯期间,虽然日本队首战不敌科特迪瓦,但是日本队球迷高素质的行动却赢得了一致称赞。这与球场中其他国家的一些球迷动不动就怒踢座位以及向球场扔掷杂物等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日本队首战1比2落败,但是日本球迷并没有混乱,而是知道周围没有垃圾桶,自备塑料袋开始清理垃圾,并且清理工作非常彻底。

  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街头几乎看不到垃圾箱,也没有必要设置清洁工,因为大家都会把垃圾带回家里分类处理。这种成效的取得,源于超强的环保意识和苛的法律约束,使得环境保已成为一种习惯,并真正做到了从娃娃抓起。强调主观因素而不拿客观作理由,才使得文明素养得到了提升和延续。也正是如此,才更具有了学习和借鉴的价值。就现实来说,随处丢垃圾和大小便的不文明行为并不足虑,真正让人担忧之处在于,未能对不文明行为进行“主观性的反思”,才是不文明现象得不到解决的根本。

  不文明现象只是表,而文明的价值和观念才是本,对文明标准的坚守才是里。对非文明行为的辩解,才是出现不文明现象的本源。如何让国人有更多的“公共文明性”,已成当下亟待解决的社会性课题。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