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学生陷网贷骗局,超前消费需反思

2016年06月12日 07:49   来源:红网   周妍希

  近年来,互联网借贷平台瞄准了大学生群体,以P2P贷款平台、校园分期购物平台和电商平台的分期付款等形式慢慢渗入校园,宁静的象牙塔成为网络借贷平台争夺的地盘。校园网贷风险多发,一些学生网络借贷导致背负“巨额债务”。(6月11日《人民日报》)

  2016年3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郑旭,因迷恋赌球欠下了校园网贷平台60万,因无力偿还最终绝望跳楼,引发大众对校园网络贷款平台的热议。早在2013年,P2P模式下的网络贷款平台就已经在中国“野蛮生长”,而校园网贷频频诱发大学生负债累累无力偿还事件,其背后更多地折射出大学生借贷风险意识的薄弱,反映出其不正确的消费心理。

  校园网贷平台用门槛低、审核松、无抵押、放款快的特点作为吸引大学生的诱饵,网贷平台也大多借此招揽客户注册会员,进而由“发展下线可得到实质分红”的奖励使得更多的人深陷其中。大学生由于借债风险意识不足,不少人被“套住”。

  一些简单的骗局,利用大学生金融知识的缺乏,才得以使更多的大学生卷入其中。“低利息”是一个巨大的陷阱。不少校园网贷APP打出“月息0.99%”的标语吸引大学生参与,实际上真正需要偿还的款项是所借贷款的139.8%,实为惊人。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除开相应的监管主体应负有的监管责任,以及对网贷平台操控者的非法集资行为的惩处,大学生也必须为自己掉落校园网贷骗局买单。如果说其他的网贷受骗者还尚具经济实力,因此有零余资本可以参与借贷,那么对基本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来说,则极有可能是其不正确的消费心理在作祟。

  其实,以一个大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素质来说,“零利息、零首付、只需身份证认证,3分钟快速借贷到账”明显存在一定的欺骗性,难道大学生从未对这些机构、行为产生任何怀疑?然而实际上,不管是否存疑,推动大学生参与其中的,也排除不了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奢侈消费”“从众消费”“超前消费”等心理。

  这种心理必须得到重视和矫正,否则会引发更多的畸形心理和错误行为,一步步走向更深的骗局圈套。而最终“背黑锅”的也只能是其父母。谨慎借贷,理智消费,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攀比不盲从,合理地、有限度地消费,自觉抵制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的心理。

  同时,在借贷前,不妨考虑有信用的、正规的平台,警惕虚假不规范的借贷平台,通过查询相关资质条件和新闻报道,学会鉴别借贷平台的可靠性,以及加强对金融知识的了解。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大学生偷窥当有严肃反思    2016年07月13日
  • ·“裸条”何以玩出借贷新高度?    2016年06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