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女大学生宿舍产子而亡,悲剧根源何在?

2016年06月24日 07:52   来源:红网   武洁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播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这是20岁女大学生洁洁在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扉页上写下的话语,而她现在却躺在冰冷的太平间,用悲剧结束了她曾追求的爱情。2016年2月,洁洁被学校安排到陕西航空技师学院实习。5月17日上午10时左右,洁洁在所实习的学校——陕西航空技师学院女生宿舍楼内生产,而她的闺蜜兼舍友小徐为洁洁接生,却没有告知学校。6月2日上午,在租住房里,洁洁将自己反锁在卫生间里,一个多小时都不开门,男友破开门之后发现洁洁已经昏迷,并出现浑身发软、冰冷等状况,还伴有发烧、抽搐等症状。洁洁因抢救无效死亡。医院出示的死亡证明上显示,死亡原因是蛛网膜下腔出血。(6月22日中国新闻网)

  现代社会的大学校园里,仍然发生大学生宿舍产子死亡的悲剧,无疑令人唏嘘。不可否认,作为已经成年的女大学生,当然需要承担起成年人的责任。在怀孕产子这些成人事务上,理应自负其责。不过,大学生宿舍产子死亡,看似完全属个人责任,但如果将悲剧全部归之于咎由自取,恐怕也并非事实的全部。

  事实上,女大学生宿舍产子而亡,即便不是频频发生,也是时有耳闻,不只是宿舍成为产房,厕所产子的事儿,也屡见报道。单单指责这些女大学生们对自己和孩子不负责任,恐怕也绝非什么负责任的态度。恰恰相反,女大学生既然是成人,她们本该享有充分的成人权利,这里面当然也包括生育的权利,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压力,让女大学生们选择这样一个危险的生育地点,恐怕绝不只是缺乏生理常识这么简单。

  现实中,无论是女大学生未婚先孕所可能遭遇的经济困境和世俗眼光,还是校方对于女大学生怀孕的态度甚至可能的校纪处罚机制,对怀孕女生而言,无疑都是难以承受之重。而女性怀孕生育这个本该获得更多心理生理关爱的阶段,对于这些女学生而言,却不啻于难挨的梦魇。面对周围坚硬的现实,以及未来独自养育孩子的人生不确定性,一旦错过了人流机会,选择非正常场所产子的方式来隐蔽地终结这一梦魇,又怎能全怪女大学生无知。

  不难看出,宿舍产子所暴露的生命窘境,不过是怀孕女大学生所遭遇的社会压力与道德窘迫继续传导的结果。而相比国内女大学生意外怀孕所面临的宿舍产子式窘境,美国女大学生的非婚怀孕,虽然也不会被鼓励,但却完全不必担心任何的另眼相看,相反,除了享有全面社会医疗保险,并从妇幼保健人员那儿得到各种帮助之外,女大学生怀孕后而不想终止妊娠的,可定期接受孕期保健直至妊娠,费用由医疗保险支付。女大学生生产后,政府将每月提供给母亲及新生儿生活补助,两人每月大约600-800美元左右。学校不仅允许女大学生带婴儿上学,还会安排哺乳时间。不仅如此,未婚先孕的女生还会得到来自同学、校方的各种关爱和鼓励,甚至还会特意为她和孩子策划祝福活动。有了这些爱和尊重的充分传递,有了对个体与生命的满满尊重,又哪里会有宿舍产子死亡的悲剧?

  从这个意义上说,怀孕女大学生面临的无助、压力乃至遭遇的歧视,才是“大学生宿舍产子死亡”悲剧更需反思的根源。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大学生偷窥当有严肃反思    2016年07月13日
  • ·“裸条”何以玩出借贷新高度?    2016年06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