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旅游遭骗游客自身也要反思

2016年06月02日 11:16   来源:北京晨报   丁晓阳

  近日,媒体报道了出境赴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屡屡上当受骗案例。日本一些免税店与地接旅行社合唱双簧,专门瞄准团体游客,通过洗脑式宣传、制造爆买假象、拒绝退货等手段,一步步将消费者引入精心布置的高额免税保健品购物陷阱。报道还指出,尽管这样的骗局早就被曝光,但是掉入陷阱的中国游客反而不断增加。真是既叹息又无奈。

  同样的情况在国内也不少见,北京的黑车一日游,玉器翡翠店,青岛的大虾,哈尔滨的野生鱼等都是新闻曝光和旅游投诉的常客了,但情况同样没有多少改观,赚黑钱的方式与国外如出一辙,甚至更加野蛮,更加没有“技术含量”。

  国内国外不断复制同样的场景和骗局,屡屡曝光,却无济于事,这里的原因恐怕就不能只从监管和治理单方面去考虑了。多年来,中国人旅游呈现出一种共通的表现:一是节假日扎堆儿,二是以购物赚差价补偿旅游花费,三是除了照相之外对景观、文物不再有其他的探索感悟和思考。这样的低层次旅游模式外加不文明的各种表现实际上已经快演变成一种社会公害。既没有感受人类文明和自然风光的伟大,也没有留下人生经历的美好回忆,最多只是简单地向人炫耀一下自己曾经走过多少地方。这样的旅游纯粹成了一种经济活动,而与人文情操相去甚远。

  因此,针对这种旅游模式的各种经济欺诈也就层出不穷。以经济为中心的旅游热潮,最终演变成一种围绕利益盈亏的博弈和角逐,在黑心诡诈的商家和期待经济创收的政府部门面前,受害的当然是盲目而又不知深浅的游客了。

  因此,中国游客想要摆脱针对其设置的各种欺诈和陷阱,最好的办法就是重新定义自己的旅游观。先明白自己花钱出游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可以把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作为第一目的?然后再踏踏实实做好旅行攻略,寻找适合自己的旅游方式,对各种扎堆、各种洗脑、各种赚便宜的迷魂汤敬而远之,当大家出行之前都明白了这些道理,做好了相关功课,那些旅游陷阱也就烟消云散了。

  (资深媒体人)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