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禁住“重点人”,禁烟才能事半功倍

2016年05月16日 10:33   来源:扬子晚报   

  劝阻大家在公共场所吸烟的话题,我记得在我这个节目里就做过三次了,可是今天我还想再做一次。为什么呢?因为最近这两天,公共场所抽烟的事件引发大家议论的又有不少。

  前几天,有一个比较有名气的演员叫文章,他在北京的一个火锅店的包间里和朋友在一起吞云吐雾,结果,这个视频被发到了网上,当地的电视台还做了一档法治节目来报道这件事。同样在前两天,在山东的济南大学,在教室里面上英语课的时候,那也是一个公共场所啊,一个女老师一边看着电脑一边在那儿抽烟,底下的学生受不了了,把这个拍下来放到了网上。今天,我们节目刚刚报道的,在苏州有一位乘客居然叼着烟卷儿,他要上公交车,女司机劝阻他,他还对女司机大打出手。你看这几起连续发生在公共场所抽烟的事,让我觉得咱们今天的节目还是有必要再论一论。

  按说公共场所禁烟,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了,也已经是我们国家相关的法律条例规定了的,可是你要真正做到禁止吸烟真的很难。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抽烟的人太多,公共场所也太多,对公共场所抽烟的处罚相对又比较轻,也就是个罚款,最多也就百十块钱,你又不能把人家给抓起来,所以要想真正禁止在公共场合抽烟太难了。但是咱们也不能因为它难,咱就不去抓,就不去做呀。从刚才我介绍的几起事件来看,要把这个工作抓出效果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注意,那就是要抓好重点人群的控烟工作。

  比如说像我刚才介绍的那几个人,这文章,那他算是个“名人”,你看,他是一个名演员,他拍过电视剧,很多的观众喜欢他。那高校抽烟的老师,她应该算是一个“高人”,因为据说她是个从美国留学回来的“海归”,在学生们面前,她的地位肯定是高人一等的。你看这些名人、高人,他们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普通人不一样,可是他们在抽烟的时候,他们就把自己的这个身份、地位给忘了,他就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烟民。不过,说不定在抽烟的时候,他还觉得自己这个身份对他还有所帮助呢。你比如这个文章,他肯定就觉得,我在包间里面抽根烟,那服务员肯定都知道我是谁啊,那对我不得有两分敬重吧,他还敢来劝我吗?所以,他和朋友在那儿旁若无人、吞云吐雾。那留美的女老师,她肯定知道这高等学校的教室里面,那是绝对禁止吸烟的。可是她仍然在那儿不管不顾,照抽不误,她根本没把学生当回事儿啊。想一想,她要是在美国的教室里面,她留学的时候,她敢这样抽吗?

  至于苏州那个在公交车上,人家劝他不要吸烟,他还要动手打人的那个人,我觉得他应该算是一个“狠人”了吧,这样的人在平时禁烟工作当中,也是一个难点。有的时候,大家还怕这种人。像这个对人家动手的,那更算是一个特别狠的人了。

  所以我们要把禁烟工作抓出成效,对我刚才说到的这些所谓名人、高人、狠人,就得格外照顾,加重处罚,除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罚款,按照相关条例,他们都在公共场所抽烟了吧,罚款那是肯定的,还得依章依法对他们进行其他的追加处罚。

  所以,要抓好禁烟工作,盯住这些重点人群,绝不姑息纵容,敢管敢罚,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呀。

  正所谓:禁烟一直在喊,落实何其艰难,公共场所之中,常飘袅袅青烟。名人不必迁纵,狠人更该叫板,禁住重点人群,功倍只需事半。

(责任编辑:邓浩)

閸掑棔闊╅崚甯窗
延伸阅读
  • ·选择性禁烟必留“后遗症”    2016年06月02日
  • ·选择性禁烟 未尝不是尊重市场    2016年06月0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