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铁公基”投资 也要讲效益

2016年05月13日 07:23   来源:长江日报   周俊生

  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日前联合发布《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根据这个行动计划,在2016-2018年的三年内,我国拟重点推进铁路、公路、水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303项,涉及项目总投资约4.7万亿元。可以预期的是,随着这个行动计划的展开,新一轮大规模的“铁公基”建设将在我国呈现。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原来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正在改变,而与此同时发生的一个现象,则是经济增速下行的势头一直未能有效扭转。根据日前《人民日报》所刊发的对权威人士采访的重头报道来看,在我国经济增长趋势形成“L”形走势后,未来数年我国经济增速将长期停留在中高速增长阶段,已经不大可能回到以往的高速增长。在这种背景之下,未来三年有高达4.7万亿元的投资项目上马,对于保持经济增长不致出现“断崖式下跌”,显然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央政府已经多次强调,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除了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国家对批准重大项目上马将持审慎态度,因此,这个三年行动计划与中央的精神并不违背。而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之所以能在投资压缩的大环境下“网开一面”,当然是希望让它能够对经济下行产生抵御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全方位的拉动作用,最近几十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交通设施的快速发展有密切关系。因此,在目前加大“铁公基”投资,从总体上说,是一件既能有益于当下,也能造福于未来的工作。

  每当经济增长出现放缓趋势的时候,加大“铁公基”的投资便成了政府的不二选择。就“铁公基”建设来说,它不像钢铁、煤炭等产品一样可以由市场的销售和购买即时地反映出产能关系,因此它的投资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往往是一个并不受重视的问题。但是,我国钢铁、煤炭等行业之所以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它们的投资只是为了拉动GDP,而忽视了它的效益,如果对“铁公基”的投资不讲效益,虽然不会像钢铁、煤炭等行业那样产生很直观的产能过剩问题,但是交通设施建成以后,如果缺乏足够的交通流量,同样会造成严重的投资浪费。

  在我国以往的“铁公基”建设中,脱离当地的实际需求,大规模上马高速公路、机场,建成后却缺乏足够的交通流量,导致投资难以收回,政府反而需要投入大量保养维修资金,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有的机场由于航班过少,甚至基本闲置。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流量渐有增加,但这种超前建设的设施已经破旧,要维持正常使用需要再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在我国再度准备大规模上马“铁公基”之时,这方面的教训应该认真吸取。

  加大“铁公基”投资也要讲效益,这就需要政府改变仅仅用“铁公基”来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思路,要将“铁公基”建设纳入市场化的轨道,如果一个地区既有的交通设施已经基本能够满足需求,新的“铁公基”项目的上马就没有多大的必要性,这一点对于东部地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而就广袤的西部地区来说,虽然交通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但“铁公基”的大规模上马也需要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保持大体平衡,如果太过超前,反而会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拖累作用。

  (作者为财经评论员)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