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不减背景下,投资再次凸显其在稳定增长中的重要性。
4月11日,李克强总理在部分省(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指出,中央预算内投资上半年要全部下拨,用好专项建设基金,扩大地方政府性债务置换规模,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推动新开工项目尽快落地,保持有效投资强度。
从今年前两个月情况看,在中央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投资、稳增长一系列政策措施带动下,今年1至2月地方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改变了2015年以来持续下降的态势。今年1至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38008亿元,同比增长10.2%,比2015年全年增速提高了0.2个百分点。同时,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大幅提升,同比增长41.1%,增速同比上升42.9个百分点,比2015年全年提高35.6个百分点。
而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各地方政府、水利部、铁总等官网公布的公开信息显示,2016年我国全年专项建设基金的规模或将超过3万亿元、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计划投资规模或将超过5000亿元、11大类重大工程包全年累计完成投资或将超过2.4万亿元。
虽然如此,但是和前几年固定资产投资动辄增长百分之二三十的情况相比,从2015年延续至今的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呈现投资增长速度放缓的趋势。笔者认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加紧推动新开工项目落地,保持有效投资强度,是稳定经济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赢得空间的必要手段。
保持有效投资强度,既需要投资数量上去,也需要保障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首先,我们看到,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曾祭出四万亿投资,在稳定当期经济增速的同时,也带来延及今日的后遗症。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带来了高速增长的过剩产能和高速增长的债务率,这个教训应该汲取。
其次,除了投向企业的固定资产项目之外,由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更需兼顾投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年3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文件安排1亿元专项补助资金支持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前期工作。4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林业局、住房城乡建设部下达2016年中央预算内投资8.4825亿元,用于支持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工程,解决林业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这样的投资带来了明显的社会效益。投资在水利、铁路、高新技术等领域的资金,在今后的运作过程中,效益将逐渐体现。
第三,因地区战略而产生的投资,更需重视效益。东北振兴和“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已经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头戏,加上此前的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这些区域的投资增速在明显上升。但目前看,占比较高区域的GDP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一旦GDP不能维持在合理增长区间,必将带来人员的向外流动,从而降低投资拉动地区经济效益的潜力。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