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使用了用硫磺熏蒸过的浙贝作为原料,很多成品药中被检测出较高的硫磺含量,太极、通药、哈药、云南白药集团等多家知名药企或涉其中。而“太极橘红丸”等多个涉事药品仍在网上有售。业内专家呼吁,出台成品药的硫磺含量检测标准已成当务之急。(5月8日《华商报》)
众多知名药企的止咳化痰中成药硫磺含量严重超标,表面上看是因为他们使用了用硫磺熏蒸过的浙贝作原料所致,而深层次则是中医药产业无序恶性竞争的缩影。
作为制药企业,成品药含硫影响品质乃至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应是常识,基于制药的基本良心,都该耻于为之。然而,道德的血液更容易被利益所污染。中医药材非法染色熏蒸炮制现象,屡见不鲜,在行业内是公开的秘密。非法炮制的目的,一是为了单纯提高品相,二是为了易于加工保存,降低生产流通成本,形成所谓价格优势。而用以生产止咳化痰成药的浙贝同样如此,没有熏蒸的原料价格更高,还不易加工。无疑,这在行业内部是公开的秘密。那么,药企明知原料含毒,却漠然视之,自然是对低成本竞争的迷恋。
应该说,制药企业处在中药产业链条的顶端,有一定价格话语权,完全可以通过价格杠杆来控制原料质量,影响到中药材的生产与加工。比如,尽管对于中成药,目前还没出台硫磺含量检测标准,但是对于中药材的生产与加工并非也完全没有标准。如2013年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表示,为防止滥用或过度使用硫磺熏蒸,国家药典委员会已组织制定了中药材及其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限量标准,即亚硫酸盐残留量(以二氧化硫计)不得超过150mg/kg的限量。如果药企具有最起码的自觉,把住原料的这个关口,恐怕止咳药的硫含量不会超得离谱。
相反,制药企业与药材经销商一味地追求低成本、低价格,只会不断榨干行业链条的利润空间,使得中药生产、初加工环节失去正常的生存基础,迫使其走上假冒伪劣的道路,导致整个行业形成恶性循环。而现实即是如此,这些年有关中药材行业的乱象屡有报道,如2015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开展了专项行动,对安徽、河南、湖南等地的中药材市场进行了暗访检查。行动中发现个别市场中非法加工现象严重,卫生条件令人担忧,摊晒药材夹杂动物粪便、药材用染色剂浸泡,市场假药普遍,柴胡抽检合格率为零。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中药产业低端粗放发展,最终谁都不会是赢家。止咳药含硫并不是单纯监管缺失的问题,监管不作为、难作为固然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构建中药产业发展的良性秩序,制定好市场规则,让监管掐住“七寸”牵住“牛鼻子”才是重中之重。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