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飞机延误,也不能冲地勤撒野

2016年04月27日 07:07   来源:京华时报   欧阳晨雨

  又是一起因飞机晚点引发的冲突。24日晚,一趟从长沙飞往三亚的航班因天气原因延误,部分旅客在交涉过程中,向机场地勤人员泼洒餐盒物品,抽打耳光。目前,涉事旅客已被控制。

  滞留旅客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将对航班延误的不满,发泄在地勤人员身上,实在不明智。从曝光视频看,违法事实确凿无疑。下一步,机场警方将结合现场监控、员工伤情、其他旁观者证言等,作出后续处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条规定,对于扰乱机场等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现实中,对于旅客的此类违法行为,有关部门多是按“上限”操作。

  后果还不仅如此。根据今年2月1日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制定的《民航旅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办法(试行)》,对民航工作人员实施人身攻击等10类不文明行为,一旦被记录在案,当事人今后搭乘飞机可能受限。4月8日,该协会公布了首批名单,已有3人被列入记录。

  为什么飞机还没飞上天,只是扰乱机场秩序,也要如此严肃地处理?这不仅因为机场秩序的高度封闭性,更因为航空秩序的“高度一体性”。无论是飞行器,还是机场,都是航空体系的一部分,机场秩序与飞行器秩序一样,都直接关系航空安全。特别是在旅客失控的情况下,一旦出现堵塞、强占、冲击值机柜台、安检通道及登机口(通道),违反规定进入机坪、跑道和滑行道,强行登(占)、拦截航空器等行为,更容易引发航空事故,所以必须采取更严厉的制约措施。

  或许,在一些旅客看来,航空公司出现航班延误,有错在先,顾客是上帝,有点过激行为也没什么。问题是,市场经济敬奉的“上帝”,不是有恃无恐的暴戾之人。挥舞拳头、泼洒饭菜,能解决航班延误吗?伤害的他人身心、损害的公共秩序,又怎么修复和弥补呢?经由法律的惩处,能让更多人明白,任性是有代价的。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飞机“伸腿费” 岂能任性收    2016年07月27日
  • ·大飞机 梦想拾阶而上    2015年11月30日
  • ·坐飞机要命的另外一种方式    2015年11月25日
  • ·大飞机是中国梦的众筹之花    2015年11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