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题为《南航CZ6101——生死间,一个记者有话想对你们说》的网文最近两天在微信和微博炸开了锅并引发热议。来自辽宁、职业为记者的张洋昨日向记者讲述了他在乘坐飞机期间突发腹内疝并急性肠梗阻的经历。因落地后迟迟不开舱门,机组对接救护车出了问题,还因谁该把病人抬下去而发生争执,导致他险些因救治不及时陷入生命危险。昨日南航就此事公开道歉,相关领导去看望张洋并道歉。初步调查,延迟开舱门是因为刹车系统出了问题。(11月24日《新快报》)
有些人害怕坐飞机,是因为一旦遭遇气象原因之类的天灾,抑或是恐怖分子之类的人祸,都容易机毁人亡,死亡率极高。张洋在南航的遭遇则表明,还有一种更为令人恐惧的要命方式——等死——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见死不救,没人把你的生命当回事。
幸运的是,落地50分钟后,舱门终于打开,他自己还能连滚带爬地下舷梯、上救护车。没有人知道,如果他不是这么幸运,是不是还能“在人间”;也没有人知道,如果他再幸运些,是不是可以不必切掉0.8米的小肠。其实,真正的问题是,为何一切要归于运气,难道及时救助乘客不是航空公司应尽的义务吗?人人都可能遭遇不幸,但若是每次都指望能够好运相伴,就一定会有倒霉蛋在人们身边倒下。
冷血是无疑的,从迟迟不开舱门到推诿谁去搀扶,南航空乘人员坐实了自身职业素养的低劣,须知他不是陌生的路人,而是你们的消费者和乘客。如此态度,还奢望他们能够在遇到急重症病人时紧急备降吗?当然,也可能是沟通出了问题,如果空乘人员能够更加及时、详细地告知地面发生了什么,救护车也许会早些到来,急救人员也许会带上担架,但当你看到他们连谁把病人抬下飞机都会推诿时,便知道一切都指不上,他们就是不在乎。
相较于南航方面的解释和致歉,公众显然更关心民航管理部门的调查和处罚,遗憾的是,连“高度关注”“正在调查”之类的表态都听不到。对航空公司而言,事后安抚的成本显然要远低于事前严苛的应急准备,如果此事最终又因“当事人接受道歉”而不了了之,莫说他们会吸取什么教训,恐怕反倒是对这种制度化冷漠的鼓励了——我们这可是飞机啊,一条人命算什么?大不了赔点钱。
自求多福的时代,显然是最糟的时代,与人类追求的目标背道而驰。如果你不是记者、不会写文章,更不会利用社交媒体给涉事方施加压力,恐怕最后连接受歉意的机会都没有。让应然成实然,让人们真正拥有免于恐惧的自由,有关部门难道不该做点什么吗?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