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日本三菱汽车“油耗门”事件是自砸招牌

2016年04月26日 07:3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日本汽车制造商三菱汽车公司又出事了,这次被捅出来的是“油耗门”事件。4月20日,日本三菱汽车社长相川哲郎承认,4款轻型汽车在油耗测试中存在“主观违规”行为,2013年公司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供了虚假的轮胎阻力和空气阻力数据,从而在产品标注中降低了车辆油耗和污染物排放数值,不仅欺骗了消费者,对政府不诚实,更有违法嫌疑。事件共涉及62.5万辆车。该公司领导层已经集体公开向消费者道歉,但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这种不诚信的行为不仅是自毁招牌,后续的责任和负担也相当沉重,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及企业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也受到公众的质疑。

  三菱汽车砸自家牌子已经不是头一遭。2000年至2004年,该公司对缺陷车辆曾2次召回并免费修理,但故意对政府隐瞒不报,公司及副社长因违反道路运输车辆法被罚款。之后在大型车辆的交通事故中,该公司也因业务过失导致死亡事件被起诉,时任社长被判刑。由于其品牌形象不佳,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取消了与其合作的协议。公司陷入经营危机,后在三菱集团的救助下不久前刚刚恢复了些元气。

  此次油耗门事件是被其合作企业日产汽车公司发现的。日产在对通过其渠道销售的车辆测试中发现,三菱汽车的油耗数值超出误差范围,求证中三菱汽车承认是有关技术部门篡改了测试数值,实际油耗比申报数值高5%至10%。事件曝光后,日本国土交通省启动了对该公司的全面调查,并正在探讨行政处罚。三菱、日产停止了相关车型的生产和销售,出口车也将进入调查程序。据日本媒体报道,三菱汽车的帕杰罗等其他7款车型油耗标注也受到了质疑。

  此次“油耗门”事件给消费者造成了直接损失。根据标注,涉事车型达到了环保车型标准,因此购置税、重量税等享受到大幅优惠;购车后的日常耗油成本也应是较少的。如今证实车辆不是环保车型,消费者需要补缴税费。同时,三菱汽车也面临对消费者的损失补偿,甚至还有可能被开出巨额行政罚单。三菱汽车已承诺承担所有损失。事件公布后两天的时间里,公司就接到客户投诉电话800多个,一些刚签订的购车合同被取消,公司股价下挫40%。

  在日本政府开展调查的同时,三菱汽车也聘请了第三方机构展开独立调查。相关技术部门负责人承认了造假行为。公司社长则称自己一周前刚刚得知此事。

  事件暴露的问题首先是公司管理不严,一些部门为追求业绩肆意造假。其次是体制性隐瞒行为,造成危害不断扩大,失信于消费者。同时,也有评论指出,为在竞争激烈的商业市场站稳脚跟,企业领导向技术部门提出过高的研发要求,有关部门为完成任务被迫造假,这些都是造成问题的原因。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企业维护自身形象的意识淡薄,诚信观念缺失。大众“尾气门”、三菱“油耗门”等事件,不仅给消费者造成了麻烦,更让企业损失惨重。事实证明,招牌再大也经不住这么砸。企业不顾信誉妄图伪造数据瞒天过海,最后只能是砸掉自己的饭碗。(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苏海河)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无人驾驶汽车带来的启示    2016年04月14日
  • ·当汽车越来越智能    2016年02月15日
  • ·无车日到底是不是作“秀”    2015年09月2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