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17:03,常州市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向家长和师生发布了一封公开信,称充分理解家长及师生的关切,但也想表达一下自己的立场,并直指央视的报道存在一些“硬伤”,包括引用的数据、观点、甚至镜头语言,都带有强烈的导向性。(4月19日《法制日报》)
处在“毒地”风波中心的常州外国语学校终于发声了:央视报道基本事实总体无误,却有硬伤。总而言之,就是校内一片和谐,报道有失实的地方,央视的报道有影响学生考试的嫌疑。最具讽刺意义的是,该公开信结尾还附了一句“让每一个生命尽情绽放”!这要是面对患病的学生及揪心的家长,该校怎么解释?究竟是谁存在“硬伤”,是常州外国语学校,还是央视的报道?
为何常州外国语学校会对央视报道反应如此强烈,答案不外乎两种。第一,央视报道直接将常州外国语学校新校区的选址“硬伤”呈现在了全国公众眼前。第二,潜意识中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心态,让该校在面对省级甚至中央级媒体报道时并未有如坐针毡的感受。如此看来,该校要“回呛”媒体报道的心理动机已经很明确。如潮水般扑来的恶评并没有改变“常外”的初衷,这种嘴皮子上的论战也试图为己校已不能再“薄”的脸上找些光彩。
无非是这十多分钟有详实影像记录的央视报道,真的戳痛了该校管理层以及背后投资者的神经。又或者他们根本没有实地、实人查证过,试图开脱责任,就有了这张莫名其妙、心理慌乱的公开信。说到“硬伤”,该校本身就有“一箩筐”,由于这份公开信,反倒又增添了一条“硬伤”。那就是信口开河,企图将错误的认识归咎于媒体报道,借学生学业说事,避重就轻。
与其说媒体报道、记者加工带有强烈的“导向性”,实则是该校只注重“入学率”“升学率”这类代表功利的肤浅办学理念。发表这份公开信,自相矛盾,通篇没有人文关怀,漏洞百出。目的就是转移目标、避重就轻、开脱责任。丝毫没有“悔过”的诚意,以及对学生及家长、对全社会作检讨的觉悟。
言及于此,究竟是谁有“硬伤”已经很明朗。作为责任主体,发表“自我催泪弹”,不仅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备受诟病。正像“公开信”结尾说的那样,一身的硬伤就在那里等你,赖是赖不掉的。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