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名举报人对柳州一家企业涉嫌套取科技项目资金问题长期举报后,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近日梳理发现,截至2015年6月30日,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逾期(或到期)未验收项目共3100多个,涉及资助经费7.13亿元。(4月17日新华网)
这仅仅是广西一地的数据,加以设想,如果从全国范围来看,烂尾科研项目及其所涉及的科研经费数额应该更为惊人。
科研项目烂尾之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项目烂尾虚耗科研经费,涉嫌套取公共资源,烂尾的科研项目中也往往存在科研经费被挪作他用的情况,这本身就是一种相当严重的科研腐败。另一方面,烂尾的科研项目挤占科研资源,使那些真正具有科研能力的科研主体得不到应有的资源支持,这事实上扼杀了科研创新活力,导致国家意图借助科研经费资助制度提升科研创新力的目的大打折扣。
外界一般将科研项目烂尾问题的症结归纳为轻验收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这有其道理,至少在项目验收环节来看,轻验收确实是导致许多科研项目质量低下乃至烂尾的重要原因。因为没有严格的验收制度,或者验收制度得不到严格的贯彻,科研项目的展开就缺乏应有的制度性约束;更有甚者,由于上述制度漏洞的存在,许多科研项目责任主体甚至在申报环节就存心钻制度的空子,意图利用科研项目套取国家经费。所以说,强化验收,是解决科研项目质量低下乃至烂尾的重要手段。
但如果仅限于此,问题或许可以得到暂时的缓解,但并不能得到根治。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对这一问题做根本上的整治,强化验收这一治标之策也难以推进,或者在推进中变味,发挥不出应有的效果。
科研项目管理中为什么存在轻验收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政府部门对科研项目的验收环节不仅有管理办法,而且颇为严格,就拿广西来说,对项目到期不申请验收等多种情况轻者通报批评、追回资助、记入不良信用记录,重者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但现实中几乎很少做出依规追回资助这样的处理。这样的管理办法为什么得不到严格的贯彻?原因真是因为验收单位人手、精力不足,或者验收单位没有足够的验收能力?
并非如此。实际上真正的问题还是出在立项审批环节,具体而言,在于科研项目审批环节中大量存在的官商、官学交易,或者说在审批环节中的权本位。毫不夸张地说,许多所谓的科研项目已经沦为某些官员谋取私利的工具。现实中,一方面,许多科研项目就是由官员领衔申报,借助权力威慑,这样的项目在立项审批环节当然占尽先机,更容易被通过;另一方面,许多项目申报者即便纯为企业、科研机构或科研工作者,但他们为了项目更易被通过,有的倾向于利用师生、同学等关系与相关官员结成利益同盟,有的甚至不惜通过利益交换谋取相关官员的支持。简言之,权力支配着项目立项审批的环节,影响着科研经费的分配,对科研本身的考量则要靠边站。
在这样的情况下,立项审批环节既然已经被权力侵蚀,科研的规律无法得到贯彻;那么,验收环节怎么可能有真正严格的验收,验收人员怎么可能忤逆权力做出公正、科学的验收结论?权力的支配与影响是自始至终的,起点处无法排除权力的影响,终点处也就不可能无视权力的压力。不解决立项审批环节的问题,试图依靠验收环节的严格与公正来杜绝科研项目质量低下乃至烂尾,无疑是“缘木求鱼”,不切实际。
所以说,外界一般所谓科研项目管理“重申报、轻验收”是一种观念上的偏差,至少就申报环节无法摆脱权力摆布这一点来看,“重申报”是不符合事实的。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