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科研、创业泡沫

2015年10月15日 06:54   来源:红网   方亚东

  好朋友在和我聊天时说起大学里各种科研项目、创业项目,连连摇头,叹息不已。说如今,大学里的科研项目和创业项目都成了”用策划和宣传”套钱的工具。由于创业、科研项目的评定缺乏一个长期有效的考核机制,尽在项目制作期进行考核,没有根据项目完成后的具体成果来进行评判。导致只要策划写的好、宣传做得好就可以获得项目资助,资助经费最高为一万元。不少团队通过做好策划和宣传包装,在答辩和审核环节中“所向披靡”,资助经费轻松到手。事后也无人核查,只要项目一结束,就“万事大吉”。

  最可怕的是作为主要把关机构的学院,把创业和科研项目的多少当做评定学院发展状况的指标,因而老师领导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朋友也参加过某一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赛,自办的自媒体本来没有打算申报这一挑战赛,但是由于学院没有达成学校分配的名额指标,于是督促好朋友赶紧上交立项书。最终,笔者查看了那一年度的国家级A类项目表(经费为1万元),一些同学把课堂的纪录片作业作为创新创业项目上交,并且获得了1万元经费支持。

  如今,我们批评中国的学术腐败,批评教授院士们不作为,但是教授院士们也都是从学生开始的,他们在为学生之时,就已经开始接触中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体制。如今的大学生,不少是一心做科研,热血沸腾,但是遇到如此现象,看到心中原本的学术圣地变得如此污秽,会做何感想?在这种导向下,他们日后又如何成为中国的精英?更别说成为世界级科学家。

  大学应是最重视学术的地方,学术本身就具有非市场性,并不能像商品买卖一样立即得到回报,所以需要外力给予支持,让学术能有一个很好的环境,研究者少一些压力。但是这种资助方式绝对不等同于圈养方式,如果从资助变成了圈养,那么学术腐败必然产生,那么如何让大学生们产生尊重学术,崇尚平等、自由、严谨和奉献的科学精神?国家花了那么多纳税人的钱,用的占大多数的并不富有的人民的税收,去圈养所谓的社会精英们,让他们享有如此多的资源却不作为,何其让这个社会心寒?大学生这个普遍被认为代表高等教育的群体又如何被尊重?连大学都没有了一块净土,那么还能指望哪里?

  笔者身边不少同学,为了一个科研项目,看了一摞一摞的论文,为了一个工作室的运作每天起早贪黑,也受人冷眼,当他们看到别人凭借一些小技巧获得了和他们一样的东西的时候,他们会有多心寒?那份对学术和梦想的坚定又是多么容易被摧残。

  最后,想起蔡元培先生在入职北大演讲时的一句话,“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大学不应是一个“毁三观”的地方,而要是一个构建理想和责任的地方,我等应肩力矫颓俗之任,责无旁贷。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