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上重点大学被骗850余万”看点在哪里?(图)

2016年07月26日 10:43   来源:东方网   赵志轩

  

  为让孩子上重点大学,山西朔州一家长被诈骗850余万元。日前,朔州市公安局侦破这起诈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王某。3月25日,朔州市公安局接到朔城区居民曹某报案称,其被王某以帮其儿子上大学为名,诈骗现金850余万元。接报后,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全力展开侦破。专案民警逐步掌握了嫌疑人王某的犯罪证据及行踪轨迹后,于6月30日在广州市越秀区某休闲中心将王某抓获。(7月25日《沈阳晚报》)

  为上重点大学被骗850余万,在笔者看来,其看点既不在于这位家长被骗了多少巨款,也不在于骗子有多狡猾、有多可恨,而在于“花巨款上重点大学”的低伎俩骗局缘何还会有人信?换句话来说,“为上重点大学被骗850余万”究竟说明了啥?

  首先,说明大学招生,特别是重点大学招生,信息公开化、透明度还远远不够。如果大学招生,特别是重点大学招生,信息公开化、透明度足够高。学生家长对重点大学招生的名额、甚至录取的学生姓名,及所报考的专业和学系都了如指掌。试问,还有哪个糊涂的家长,对招生骗子的花言巧语偏听偏信?

  其次,说明了高校招生,还存在“灵活变通”、“机动名额”等暗箱操作的成分。正因为,有些家长亲眼看到,别人家高考落榜的孩子,通过花“大价钱”能够成功上重点大学“先例”,才会前赴后继、铤而走险,不惜花巨款,也要试一试。然而,很多家长却不知,其实早已中了骗子所精心设计的骗局。试想一下,假如高校招生,根本不存在所谓“灵活变通”、“机动名额”等暗箱操作的成分,试问,还有哪些愚昧的家长,甘愿把自己双手挣的辛苦钱,双手奉送给招生骗子?

  再次,说明了某些家长鼠目寸光、急功近利。试想一下,自己的孩子原本成绩平平、考得不好,甚至高考注定落榜是败局。却还奢望走“歪门邪道”——把孩子送入所谓的“重点大学”。即便是,通过非正常手段,把孩子成功送入重点大学。笔者想追问的是,一个根本不具备读大学“基础”和“功底”的学生,又怎么可能跟得上,高校深奥繁重的课程?这与其说是为了让孩子在重点大学深造,不如说是让孩子在重点大学备受煎熬和遭罪。

  说到底,为上重点大学被骗850余万,其看点既不在于这位家长被骗了多少巨款,也不在于骗子有多狡猾、有多可恨,而在于“花巨款上重点大学”的低伎俩骗局缘何还会有人信?换言之,“为上重点大学被骗850余万”表面上看,仅仅是个诈骗案,其实,其背后折射的真问题,很值得我们高校及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好好反思?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