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化工大学现李鬼是如何发生“化学反应”的

2016年07月18日 13:24   来源:中国江西网   范丰

  今年5月,有考生在报考北京化工大学在职研究生时,在“学校网站”上发现了一个考前培训班,看到招生办公室就设在化工大学内,收款单位也写着化工大学的抬头,数百名考生报了名。可是,在每人交了三万六千元学费后,原定于7月9日开课的培训班却没了音信。(7月17日中国网)

  事件发展到这一步,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凶多吉少。7月16日,北京化工大学官方微博发布声明也印证了这一点,明确有人冒用“北京化工大学”名义举办培训班并收取费用。

  问题来了,“不是猴子不上花果山。”但上得花果山,未必是真猴子。正如考生们提出的质疑,发布信息的网站可以是假的,那些冒名招生的人,却着实是在化工大学里面办公。仅凭这一点,不禁让人追问,是谁将学校的一个办公地点划拨给这帮人招生的?

  高校是知识的殿堂,精神的圣地。任何一所管理规范的大学,外来人员莫说随意安营扎寨,开门办公,即使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也不可在校园内流动叫卖的。让一个资质并不可靠的单位驻扎在校园内招生,而且一部分考生的学费就汇入了北京化工大学的对公账户。那么,学校与这个山寨招生机构到底存在多大的关联性?

  学校对外招生,这是人事上、教务上的一件大事,制定这项计划和措施,是学校高层的一项工作。学校如果没有出台过北京化工大学在职研究生的招生方案,现在有人不仅在社会上打出了这个广告,而且在北京化工大学校园内有板有眼地动作起来了,难道“灯下黑”可以黑到这一步?

  在校园内开设了办公场所,这可是山寨招生机构的一件以假乱真的外衣。山寨的北京化工大学招生机构在校外冒牌招生,作为法人单位的北京化工大学未必能及时发现和举报,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校园内一间办公室内冠冕堂皇地招生,而没有被发现、被取缔,则反映了校方行政、后勤管理上的混乱。

  考生的报名费通过招生方规定的方式,流向了三个渠道。其中之一是北京化工大学的账户。这一笔笔报名费进入账户,是谁提供的账户?一笔笔报名费进入账户的依据是什么?进入账户后,如何处置?记账会计应该明白,账务部门的负责人应该明白,分管财务的校领导也应该明白。如果谁也不明白,简直是闹鬼了。

  化工大学是化工领域的最高学府,按照行话来说,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性质、组成、结构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的过程。笔者是一个外行,针对李鬼在李魁的地盘上以李魁的名义招生,不揣冒昧,想就教于北京化工大学:这一事件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