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评职称不能为小标准失了大尊严

2016年04月15日 07:23   来源:中国青年报   王舒成

  中学教师的职称评定过程,我最强烈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烦!”

  无数的表格要填,无数的证书要复印,无数的数据要精确到小数点之后……感觉,我就是一个生活在二维世界的人,沦陷在一堆决定自己前途命运的纸片当中。要求就这么细——复印了平时论文还不行,还得把原件总为一袋,送呈备查;上交的所有打印教案都得有手写的批注,以证明你有二次备课的过程;甚至,每一类材料的摆放和装订方式,都有讲究。有一年报高级,我一同事索性在办公室备齐所有装订设备,我们俩一直弄到半夜。

  支持该过程的人,都会搬出一个词,叫做“程序正义”。只有程序正义才能保持最根本的公正,这个道理我绝对明白。我所不明白的是:为何程序制定得如此复杂、烦琐、不合理?教师的综合业务水平的评定,必须如此耗费精力吗?

  我学习教学法的时候读到了很多掌故。南京师范大学的唐圭璋先生,一首词就讲了两三句话,接着不停地吟咏和遐想。这样的上课方式,用今天评职称的思路去评判(很多地方评职称的时候,是要求教师上一节课的)铁定不合格。这说明,一个灵性的教学时代已经过去了,科学主义给教学评定带来了精确标准,同时也导致整个过程的繁冗拖沓。

  而另一个问题则是,并非所有符合“程序”的人都能顺利报上职称。我曾经听到本校负责人事的领导无奈地对坐在一块开会的老师们说:“我算过了,按目前的配额,到我退休,诸位的职称都不能全部解决。”大家听了面面相觑。

  是的,在这个问题上,学校无权决定。逢着职称评定的日子,校长总得跟上级部门讨价还价,努力多要一个名额,如同在菜市场多谈下两棵青菜。如果从“程序正义”的视角出发,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是无法解释的。假如允许我用较为通俗的思路去解释,那就是,钱不够呗!

  之所以限定各个级别教师的人数,是因为人事部门有名额限定;之所以有这样的名额限定,是因为财政部门需要根据这样的名额分发工资;之所以不能多一点钱发工资,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还很低……这么一来就扯远了。其实,据我看,投给教育的钱也不能算少,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本地所有中学的教学楼都实施了加固工程,有的更是翻新重建。所需要的钱,小部分由学校自筹,大部分都是政府拨款。

  加固教学楼是理所当然的,学生的安全重要。只是,老师们的心,也需要加固啊!一个老师,平时辛辛苦苦工作,像集齐七颗龙珠那样,完成所有职称评定需要完成的条件,却被告知神龙的出现遥遥无期,等着吧……职称不仅是业务水平衡量的标志,更是一种荣誉,一种精神层面的激励。从这个角度来说,评上职称能加工资是一回事,评上职称本身,则是一件更重要的事。

  我觉得把职称评定权下放给学校,也许是合适的办法。但是,一个教师得到承认,其中一小半是世俗层面的考量,包括职称啊,工资啊,社会地位啊。还有一大半,则是学生和课堂效果本身对你形成的评判,这个评判是沉默的,也是耀眼的。因而,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撇开职称而能称得上优秀的老师,才是真正的无冕之王。我说这个,并不是说让教师迎合制度的不合理和冷漠,也不是说教师就该清高不必争取这些;而是说,教师不能在职称面前低头,不必在小标准下失了大尊严。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职称的小船 说翻就翻?    2016年04月15日
  • ·为乡村教师评职称不考外语叫好    2016年01月21日
  • ·职称评审改革的步子再大一点    2015年11月27日
  • ·职称评审标准不宜“一刀切”    2015年11月1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