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理解并宽容失败,考验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创新风险的承受能力,考验着一家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唯有善待失败,才能让创新者“轻装上阵”;唯有善待失败,才能涌现出更多的创新者。
什么是创新?就是要在前人没有走过的地方踏出一条新路。鼓励创新,除了加大投入力度、出台扶持政策外,在科技日益高精尖、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尤其要宽容失败。
这里所说的创新,主体是多元的——政府、企业、个人都应有其担当,指向是多维的——社会体制、发展模式、技术研发都在更深刻的嬗变之中。无论哪一种,都要冒风险,冒风险意味着有风险;而有风险,等同于成功、失败都有可能,且很多时候,失败的可能更大一些,这是客观规律。唯有宽容失败,才是尊重规律,才能让更多的人有勇气去探索、去创造。
再进一步说,能否理解并宽容失败,也考验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创新风险的承受能力,考验着一家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所谓“善败者不亡”。唯有善待失败,才能让创新者“轻装上阵”,最终走向成功;唯有善待失败,全社会才能涌现出更多的创新者。
那么,如何营造宽容失败的环境呢?
首先,转变思想观念。尽管有“失败是成功之母”等说法,但更多的却是“成者王侯败者寇”,总的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是讳言失败的。很多人对创新也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原始创新难上加难,政绩造假与学术腐败时有发生。为此,我们必须先解放思想,抛弃旧有观念,在“成功者与为成功作出贡献的失败者都是英雄”上达成共识。
其次,提供必要保障。创新者不但需要宽容失败的氛围,更需要政府和社会从法律、政策、环境等层面,为其再出发创造条件。比如,政府部门调整有关做法,细化相关支持举措,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建立宽容失败的政策保障机制,解除创新者的后顾之忧。北京中关村就将“宽容失败”写入发展规划、形成共担试错成本机制,保护“失败者”的权益。
宽容失败不等同于纵容失败,更不是鼓励失败。在容错之前,我们必须有一个识错辨错的过程。在科技创新领域,被宽容的失败必须是为成功留下宝贵经验的失败;在制度创新上,被宽容的错误也要有明确的标准,即应该是依法依规决策后、并非由执行不力造成的错误,应该是能把影响和损失降至最低的错误。
创新需容错,更要纠错,尤其在制度创新领域。在风险发生之后,要对产生风险的源头与后果进行科学评估,找出招致风险的确切原因,然后针对“病因”完善体制机制设计,及时引导创新方向。此外,还要尽可能地规避错误。一些创新制度的效果不是立刻就能显现的,需要长期运作,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全流程监控,对发生错误的可能性进行评估,抓住最佳时机纠正错误,防止小错变成大错。(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牛瑾)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