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国民经济成绩单出炉:GDP同比增长6.7%,新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新动力正在增长。北京科技创新引领示范作用更加突出,“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中关村稳居创新龙头位置。近日,本市召开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市委书记郭金龙强调,创新创造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也是北京发展的最大优势。要着眼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牢牢把握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地位。
发展的智慧在于能够抓住新的希望。来之不易的6.7%与方兴未艾的新经济、新动力,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正在转向新航道。凡是重视改革创新的地区、行业、企业,都在发展中显露出了勃勃生机,在经济运行的分化中脱颖而出。当前,“大船”的掉头转向仍在行进中,其动力能否承受住巨大转向力而实现平稳改速,还要面对持续考验。如此背景下,能否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让创新牢牢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就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解决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
肩负着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任,北京在这场攻坚战中责无旁贷。实现引领示范,有赖于多个方面的协同发力。这里头,如何激发起作为创新主体的“人”的积极性,可谓一大肯綮。《华盛顿邮报》曾做过一个调查——“美国真正应该害怕中国什么?”最终,他们将答案描述为:不是中国GDP的增长,而是北京中关村的一些咖啡店,店里有几十张桌子,每天都挤满了人,喝咖啡,谈创意、创新、创业。很多创客坦言,他们之所以聚集于此,就是看中这里机会多,氛围好,研发配套能力强。从中可见,科技创新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人才的竞争,相关部门栽好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
网上有句话说,“你宁可背负高压流浪,也要去北上广深闯一闯。”这很大程度上道出了在大城市逐梦希望与困难并存的现状。调动起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北京手里握着一把好牌,但也夹带着几张难打的牌。借由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北京实现了自身发展与区域发展、国家战略的有机结合,京畿大地的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但与此同时,巨大的人口资源压力是北京难以回避的掣肘,不断上扬的生活成本对打拼于此的人而言,是现实可感的负担。尤其是创新人才大多处于人生与事业的爬坡期,本就有诸多“成长烦恼”。如何避免现实压力抑制创新创造力,是摆在北京面前的一道难题。
顺境逆境看胸襟,大事难事看担当。敢担当,是共产党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精神品质。北京作为首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和追求;作为科技创新中心,我们的竞争对手不在国内,而在全球。在责任使命、现实困难交织的当下,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以“万折必东不回头”的决心,以“赴百仞之谷而不惧”的勇气,我们一定能攻克棘手难题,不断为自身发展、国家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