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借国际展会东风再造创业创新优势

2016年07月18日 08:33   来源:深圳特区报   毕舸

  正是通过深圳求新、求变的拼搏过程,来自全市上下的齐心投入,充分挖掘高新产业开放性、多元性、共享性的独特价值,无数怀揣梦想的创业者,才能成长成为领悟“创新推动发展、合作创造未来”精髓的行道者

  第九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下称“APEC技展会”)日前在深圳会展中心闭幕,Intel、微软、恩智浦、比亚迪、海尔等1350家国内外创新企业参展,能够辨认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机器人“小忆”、可用于紧急救援的全球首款载人无人驾驶飞机、炒菜机器人……一系列世界前沿科技产品的展出,让人应接不暇,深切感受到科技带给人类的巨大变革与创新。

  躬逢盛会,受益良多,深圳不仅收获了一次与世界级科技展览携手的绝佳机会,同时也为未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和参考。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深圳始终不渝地朝着科技和创业创新的发展之路坚定前行。如今,105万家中小企业、1.8万家股权投资机构、47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个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317家上市企业和107个创业孵化器,托起城市创新之梦。这恐怕就是APEC技展会选择深圳的重要原因。

  APEC技展会带给我们的最大启迪,就是在高新产业打造上,中小企业恰恰具有无限的潜力。回溯以互联网为表征的当今科技发展潮流,多少如今的巨无霸企业,其实都是从不起眼的仓库、小楼以及三五个有志于改变世界的年轻人而起,最终成就了伟大的创业创新梦想。

  百尺竿头,更进一尺。深圳人的雄心是眺望世界,看齐更高、更远的目标。借助APEC技展会这一平台,我们要学习更多的先进经验。相信以深圳人历来的谦逊、好学和进取,未来在中小高新企业的培育与推进,以及打造更加完整、具有国际先进标准的高新产业上,能够取得更多的成绩。

  诚然,深圳高新产业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不小——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这些年来都在不断发力,构建自身的高新产业生态群。这其实也代表着一种城市软实力建设的竞争。我们都知道,竞争赛场风云变幻,但是,正是通过深圳求新、求变的拼搏过程,来自全市上下的齐心投入,充分挖掘高新产业开放性、多元性、共享性的独特价值,无数怀揣梦想的创业者,才能成长成为领悟“创新推动发展、合作创造未来”精髓的行道者。这是APEC技展会馈赠我们的最大财富,同时也在丰盈深圳对于科技创新建设的认知,夯实创业生态环境的文化根基。

  这座依然年轻、快步走在路上的城市,用理性与激情,勾勒出以APEC技展会等平台促进文化交融、做大做强科技产业的发展目标。APEC技展会千姿百态的黑科技演示,仿佛徐徐展开的画卷,让如此之多的世界尖端科技发展精髓尽收眼底,于展览的文化娱乐功能之外,更映射出深圳在不断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拓展新的发展视野,而将其作为科技创新的又一起点。我们坚信,借助APEC技展会的东风,充分吸纳世界一流科技创新的经验,深圳会成为更多中小高新企业选择的创业热土。“深圳造”高新产业群在历经公共智慧与自主创新的多年磨砺后,将会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创新创造是供给侧的第一推动力    2016年07月20日
  • ·理论创新要有问题意识    2016年07月19日
  • ·创新不是“管”出来的    2016年07月18日
  •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    2016年07月13日
  • ·自我造血持续创新至关重要    2016年06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