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给娃娃上廉洁课 言传终不如身教

2016年03月18日 08:28   来源:京华时报   刘文嘉

  言传终不如身教,让一个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公平,生活在以公正为常识的社会里,才能让他们长大了不会觉得廉洁“是个麻烦”。

  据报道,2011年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在该区纪委的指导下,分别在8所高中、初中和小学试点开设廉洁文化课,并组织有关专家和老师,编写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不同层次的廉洁教育读本。今后,虹口区将在试点学校的基础上,在全区各中小学逐步推进廉洁文化课。

  “上海廉洁教育从娃娃抓起”,这样的新闻标题难免让人有些五味杂陈。搜索新闻可见,多个地方都在近两年实施了中小学廉洁教育,经验很多,质疑也不少。有人疑惑,成年人的廉洁教育都没抓好,还去抓孩子的,会不会本末倒置;有人气愤,真正该上廉洁课的是官员,不是孩子;有人叹气,这也要从娃娃抓起,中国的娃娃太累了。

  倒可以先看看,廉洁文化课到底在讲什么——主题上围绕公正、责任、诚信,价值上倡导知行合一,效果上是“不撒谎”“不作弊”“独立完成作业”等等。如果不是以“廉洁”这个有特定所指的词汇概括该课程内容,其实这就是正常的社会认知课或价值引导课;如果不是“娃娃抓起”这四个字牵扯了复杂的社会情绪,相信人们不会觉得以责任感为内容的课程这么刺眼。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从娃娃抓起”已成了一个不那么受待见的说法。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普及食品安全知识要从娃娃抓起……推给娃娃的事情一多,人们渐渐感觉到,越是让这一代束手的问题,才越容易寄希望于下一代。某种意义上说,“从娃娃抓起”已经成了“现阶段无法解决”的代名词,反证了成人世界的乏力。正是这个潜在逻辑的存在,才让“廉洁教育从娃娃抓起”引发了一种复杂情绪。

  加之,在雷霆反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后,人们对廉洁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看法,也产生了更严格的审视。作为一种软性反腐手段,它利在长远却难以单独发挥作用,必须配以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严密透明的监督体制、具有制衡性的权力结构才能将作用最大化,这是近年来反腐成果自然完成的观念普及。也由此,任何将廉洁社会生态归因为“个人素质”或“思想教育”的思路,都会让人有一丝怀疑。中小学的廉洁课堂并无此意,却在不经意间触碰到了这根社会神经。

  几十年前,日本开始实施绿色循环经济,也强调了环保要从幼儿园开始,这样“他们长大了就不会觉得垃圾分类麻烦”。其实这个道理也适合包括廉洁在内的很多理念教育。只不过,言传终不如身教,让一个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公平,生活在以公正为常识的社会里,才能让他们长大了不会觉得廉洁“是个麻烦”。这一点,还是从这一代抓起吧。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