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现有的7000多万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占到近3000万,重大疾病已经成为横亘在贫困人口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如何扫清这只“拦路虎”,帮助因病致贫群众同步实现小康,成为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之一。
“有什么别有病”“病来如山倒”,这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俗语,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疾病尤其是大病重病的可怕。一场大病不啻为一场灾难,沉重的经济负担压垮了不少家庭,使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屡屡上演,甚至出现了“刻章救妻”等让人无奈而惋惜的事例。而在“十三五”新征程中,精准扶贫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要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必须找准贫困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那么,什么是贫困的最大诱因呢?国家扶贫办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现有的7000多万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占42%,远超其他因素。正因为此,抓好医疗扶贫,逐步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就是抓住了整个“十三五”精准扶贫的主要矛盾。首先要把对医疗扶贫的认识提高到这样的高度上来,加大投入等对策讨论才具备了基本前提。
首先,有必要进一步夯实社会保障力度,让大病医保为贫困家庭托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6年要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政府加大投入,让更多大病患者减轻负担。当前,我国已基本实现新农合、城乡居民医保全覆盖,但主要着眼于满足基本医疗需求,很大一部分用药、治疗费用不在报销范围。近年来,大病医保逐步扩展,发挥了重要的二次报销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病医保不再僵硬地以病种划线,而是根据实际医疗支出来确定保险,实实在在地减轻了病患的负担。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大病保险覆盖人口9.2亿,报销比例普遍提高了10到15个百分点,345万大病患者直接受益。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拓宽大病医保覆盖的医疗行为,以及进一步提升二次报销比例,都是应有之义。
其次,很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案例,都是因为小病拖着不治或者诊治不当,而逐渐发展成为大病,因此充实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医疗资源,是提高贫困人口健康状况的源头之举。在农村加强基层医疗力量,推进分层诊疗体系,让贫困地区人口实现“病有良医”,而不必总是扎堆去城里的大医院看病,既利于遏制“小病变大病”,也有效地防范了过度医疗,还节省了病患家庭的医疗费用、来回奔波等附加支出,一举多得。
再次,也有必要呼唤慈善公益组织和爱心企业,更加关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群体。财政毕竟是有限的,无论是夯实社保还是加强农村基层医疗资源,都需要与其他民生支出取得平衡和妥协。相对而言,社会资源则更加充裕。眼下,做公益、做慈善成为社会风尚,既然接近一半贫困人口都与疾病相关,不妨鼓励一些慈善机构对口介入,聚集社会资源聚焦医疗扶贫。此外,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参与到公益慈善当中,鼓励它们把更多资源投放在医疗扶贫上,既是一件雪中送炭的大好事,也体现了企业的务实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精准扶贫不仅关乎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更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国家协调发展,理应大力做好。而鉴于贫困人口的现实情况,首先抓好医疗扶贫,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无疑是落实精准扶贫很好的切入口。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