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阿富汗和平前景不容乐观

2016年03月04日 07:44   来源:工人日报   毕振山

  3月2日,阿富汗东部楠格哈尔省首府贾拉拉巴德市的印度领事馆遭到汽车炸弹袭击,共导致6人死亡。进入2016年以来,阿富汗多次发生外国领馆遇袭、警方“内部袭击”和其他炸弹袭击事件,日益恶化的安全局势给阿富汗政府与塔利班等组织可能进行的直接对话增添了变数。

  阿富汗安全局势进入2016年后继续恶化,主要表现为外国领馆遇袭多、警方“内部袭击”多以及其他爆炸袭击多。在此次印度领馆遇袭前一天,阿南部坎大哈一座检查站3月1日发生警方“内部袭击”,4名警察被射杀,10名警察失踪。再往前,2月27日阿富汗国防部遭到自杀式炸弹袭击,共造成15人死亡;同一天阿富汗库纳尔省也发生自杀式爆炸袭击,造成至少13人死亡。

  在上述袭击中,大多数为阿富汗塔利班所为。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数据,2015年塔利班控制了阿富汗境内20%的区域,为2001年以来最大值。从去年9月一度攻占昆都士开始,塔利班加强了对大城市的进攻,近期更是频频制造爆炸袭击。除了塔利班之外,“基地”组织在阿富汗并没有被彻底铲除。美国媒体3月1日曝光的一份文件显示,本·拉登在一份遗嘱里留下了2900万美元的个人遗产,他要求将其中大部分用于延续全球圣战上,并表示只要有耐心就会有胜利。另外,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势力也在扩大。

  面对此起彼伏的袭击,阿富汗政府也不是无所作为,如阿富汗政府军近日就曾在反恐行动中消灭近百名恐怖分子,但主动权似乎并不掌握在阿富汗政府手里。阿富汗媒体日前报道称,由于暴力袭击增加,去年有25%的阿富汗警察擅离职守。而美国国防部去年12月的报告显示,2015年阿富汗军人和警察被打死或打伤的数字为1.6万人,相当于每3天损失1个连。据驻阿美军司令约翰·坎贝尔估计,阿富汗部队直到2024年之前很难做到“自保”。

  美国目前对阿富汗的态度颇为矛盾。美国军方普遍对阿富汗局势持悲观态度。约翰·坎贝尔不久前就表示,如果2016年美国不加大对阿富汗的军事投入,阿富汗局势有可能恶化。美国总统奥巴马虽然迫切希望在任期内结束战争,但此前已经迫于形势修改了撤军计划,并提名约翰·尼科尔森接替约翰·坎贝尔出任驻阿美军司令。美国国务卿克里上月也建议国会今年向阿富汗提供25亿美元援助,帮助阿富汗政府反恐和发展经济。

  为应对塔利班的进攻,北约正忙着为阿富汗政府军出谋划策。北约希望阿富汗军队能够放弃部分据守的哨卡,以便集中兵力发动进攻,但在被认为是塔利班传统意义上的“心脏地带”的赫尔曼德省,阿富汗政府军日前的撤出行为遭到当地官员质疑,他们担心阿富汗政府军将英美军队10多年来的战争成果拱手让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近来加强了对阿富汗局势的介入,上月刚刚向阿富汗政府提供1万支AK自动步枪和数百万发子弹帮助其反恐。俄罗斯官员不久前还承认,存在与塔利班交换“伊斯兰国”情报信息的行为。

  联合国上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去年阿富汗平民伤亡总数达到11002人(3545人死亡、7457人受伤),达到2009年以来的最高值。为了实现阿富汗的和平稳定,由阿富汗、巴基斯坦、中国、美国组成的阿富汗问题四方机制上月举行了第四轮对话,四方宣布阿富汗政府与塔利班等组织有望于今年3月初在巴基斯坦举行直接对话,但塔利班近来的袭击无疑给对话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警惕塔利班在阿富汗北部扩张    2016年04月07日
  • ·真诚推动阿富汗实现和平    2014年10月31日
  • ·车洪才:替阿富汗人说句公道话    2014年10月31日
  • ·英美撤离阿富汗,咱们先别乐    2014年10月28日
  • ·阿富汗的未来不应被遗忘    2014年06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