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环球时报社评:阿富汗,风险再大也值得中国去

2014年10月30日 09:18   来源:环球时报   

  阿富汗新总统加尼28日至31日对中国进行上任不到一月以来的首次对外访问。中国同意2014年向阿方提供5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未来三年中国还将继续提供15亿元人民币的无偿援助。两国签署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方承诺未来五年将为阿富汗培训3000名各领域专业人员。此外名为伊斯坦布尔进程的涉阿合作机制明天将在北京举行第四次外长会议,这一切勾勒出中国在阿富汗扮演的新角色。

  美英两国26日在它们的驻阿军事基地降下了各自的国旗,标志着两国军队在阿作战任务的结束。加尼在这个时候将上任后的首访选为中国,引来外界丰富联想。

  然而不能说是美国的力量从此“撤出”了阿富汗,中国将取而代之。这样的夸大其词会误导很多人对这一地区形势的认识。美国在调整自己在阿富汗的角色,但它并没有离开。仍有约一万美军留在阿富汗至2016年。这期间他们不再直接打仗,但是会帮助华盛顿在这个国家及周围的影响力得以过渡和延续。

  即使美军的最后一个士兵撤走,中国也决不会把美国和北约所发挥的作用都揽到自己身上,做阿富汗局势新的强势干预者。中国是最早呼吁“阿人治阿”的国家,一向支持阿富汗的和平重建和民族和解。用自己的力量强行在阿富汗开创一个局面,这不是中国愿意做、并且认为自己有能力做成的事。

  阿富汗原有的内部结构和它所在的地区结构都被这13年的战争打乱了,新的平衡和稳定很不牢固。美国在这里投入巨大资源,但收获十分有限。美国到临走也未能平定阿富汗乱局,它在这里威慑中俄的附带目标也不再被战略界提及。美国“撤”的心要高于巩固在这里仅有的那点“得”的心。

  阿富汗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坟墓”,昔日的大英帝国、苏联都在这里栽过跟头。中国如果放开尺度“全面进入”阿富汗,肯定风险巨大。除了与中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相矛盾,阿富汗各派是否愿意等因素外,还可能包括美国剩余影响力的掣肘。那几乎是不可为的。

  然而现在西方总说中国在阿富汗“搭便车”,希望我们多出力。阿富汗上下对中国参与重建寄予很高期望。更重要的是,阿富汗有中国的很多利益。两国在阿有建设铜矿和开采油气的前期合作,而且阿富汗是中国的邻国,它不稳定,周边地区必受影响。

  因此无论参与阿富汗的和平与重建进程风险有多高,中国都必须去。阿富汗的周边都是中国对外合作的重点地区,帮阿富汗一把既是我们自己的利益所在,也是众望所归。

  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怎样参与?应当说我们这方面的经验不多,但经验都是走出来的。我们堂堂正正地前往,而且崇尚循序渐进,懂得多交友、不树敌的道理,我们在阿富汗的风险就会是可控的。阿局势即使恶化,也不会成为中国的“陷阱”。

  随着中国利益的扩散,我们已无法把自己同世界上的难题都切割得干干净净,我们或许会惹上一些不可避免的麻烦。在非洲和中东,我们已经面对了一些复杂关系,看来这真的是做大国的一种代价。我们将逐渐对这种情况感到习惯。

  又说回来,有付出就会储存一份未来的收获。阿富汗是有可能为新丝绸之路添彩的一环,如果阿富汗在未来逐渐稳定下来,将成为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新空间。那样的未来是值得我们参与塑造的。▲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警惕塔利班在阿富汗北部扩张    2016年04月07日
  • ·阿富汗和平前景不容乐观    2016年03月04日
  • ·真诚推动阿富汗实现和平    2014年10月31日
  • ·车洪才:替阿富汗人说句公道话    2014年10月31日
  • ·英美撤离阿富汗,咱们先别乐    2014年10月28日
  • ·阿富汗的未来不应被遗忘    2014年06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