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府日前确定,将于今年6月23日举办决定英国是否推出欧盟的“退欧公投”。
相较德国等一些欧洲大陆国家,英国公民社会发育时间更久,力量也更为强大,“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使得政府决策往往受到民意的巨大影响。英国举行“退欧公投”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是舆论压力使然。“退欧”支持者占比近期不断上升,本月甚至一度超过50%,背后反映出的是英国民众内心对欧盟和一些欧洲大陆国家的高度不信任以及价值观上的较大差异。
英国人对欧盟的高度不信任得从英国加入欧共体一事谈起。英国不是申根区国家,也不是欧元区国家。英国并非坚决反对更紧密的欧洲一体化,但现实让一些英国人觉得自己遭受到不公待遇。
上世纪60年代,英国两次申请加入欧共体,遭到法国一票否决。英国1990年保守党执政时期加入欧洲汇率机制,原本为下一步加入欧元区做准备,却不料在1992年遭遇“黑色星期三”,原因是德法两个欧陆大国对英镑危机未有一丁点援助。两相叠加,使得英国国内原本就有的疑欧情绪大增,保守党也从积极支持欧盟变成了“反欧盟”,到卡梅伦时代开始体现在具体政策上,“退欧公投”就是个典型。
从价值观上看,英国与欧陆国家有较大差异,有时甚至会显得特立独行、格格不入,这比较突出地体现在对自由的认知上。英国一直以来是自由主义的倡导者和践行者,社会力量得到长足发展。在古代,英国王权从来不是绝对的,而是受到一定约束。自议会发展起来后,王权进一步萎缩。17世纪末以来,英国形成了国王、上院、下院共同决策的治理体系,也是自由主义在政治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在经济领域,英国更看重自由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也是因为自由市场起到了关键作用。英国一直保持和践行着“自由市场”的精神,即使是在后发国家普遍强化国家力量的时代也从未放弃这种自由主义本质。在社会领域,英国非政府组织一直非常强大,社会自治程度较高。欧盟决策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在削弱这种“英国式自由”,让很多英国人无法容忍。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是英国现实主义外交传统。在现实利益面前,英国人没有固定不变的立场和原则,使国家获得实际利益才是最实际的。国家利益获得感的缺失,更坚定了很多英国人的“退盟”决心。英国当年加入欧共体的初衷就是看中欧洲大市场,但如今这个欧洲市场并非不能被亚洲等地取代。(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