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考核结果作为对省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2016年2月17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也是“十三五”时期各级各地党委政府的神圣职责。中办国办印发《办法》,提出减贫成效将作为省级党委和政府重要考评依据,为各级各地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下达了“死命令”,并划定了奖惩的“硬杠杠”。这无疑是一件鼓舞人心的大好事。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笔者认为,既然是考核,就必须考准考实,尤其必须接地气,不能变成官方自说自话。否则,很有可能成为百姓的闹心事。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没有脱贫,脱贫到什么程度,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心里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在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中,明确了省级总结、第三方评估、数据汇总、综合评价、沟通反馈五个层级和步骤,可谓层层把关,但是纵观以往的各类达标考核中出现的诸如“数字游戏”、“材料旅行”等各类弄虚作假情况,我们不得不提醒和告诫各级各地切忌不能将扶贫开发落实在会议上、文件中、材料里,必须真正将工作做细做实,做到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心坎上,真正让每一个贫困地区、困难群众都能够在扶贫开发、脱贫攻坚的大决战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的成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脸上露出了笑容。因此,扶贫开发工作以及减贫成效考评必须深入到群众特别是困难家里去,绝不能仅仅依靠总结以及第三方评估等,即便是第三方评估,如果仅仅是打打电话、发发问卷,不去第一线去了解情况,也很难评估准确。以往就曾经有过一些地方,在组织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的时候,闹出过让受访者“背答案”、“说假话”的闹剧。其实,只要走进老百姓的家里,与老百姓聊上几句,看一看群众的脸色,就能够知道群众是否真的脱贫、真的幸福了。
数字最有说服力。但是,数字必须真实,扶贫开发工作更是如此。特别是对于中央要求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看“户”不看“数”,要精确到每一户、深入到每一户,既要坚定信心,更要找对路子;既要靠政策扶持,也要靠内生动力,达到精准识别,因人施策,实现精准脱贫。过去扶贫主要看“面”,一年脱贫百分之几,多是数字。今后要看“点”,精确到户到人。效果怎样,由群众说了算。对于减贫成效考评,更要精确到每一村、每一户,是否真正实现了脱贫、“摘帽”,绝不能只看百分比,不看具体的扶贫效果,从而让数字更有说服力,也更让老百姓心服口服、心悦诚服。
坚持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扶贫开发、脱贫攻坚,事关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加要走群众路线,特别是对脱贫、“摘帽”的考核认定工作,必须坚持一竿子到底,将评判的标尺交给群众,充分倾听群众的意见和感受,让群众有话语权,让群众说了算,绝不能也不允许脱离群众,更不能出现以长官意志绑架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意愿的行为。要将考核的全部过程进行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对于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要坚决做到一查到底。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