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博士论文揭开论文考评之弊

2016年05月27日 09:53   来源:钱江晚报   王彬

  “只要随便堆砌几万个文字,通过答辩,就能从‘博士生’摇身一变为‘博士’。这样的‘博士’到底价值几何?”今年4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吉德在评审一篇教育部抽检的博士论文后,称该论文差到让他愤怒。

  对于这篇论文,陈吉德教授提出十二条评审意见,涉及文不对题、逻辑有问题、参考文献少、拼贴痕迹严重、部分章节内容根本不是论文等多个方面。一篇博士论文还会犯这些低级而又奇葩的错误,陈教授的愤怒可以理解。而且关键还在于这篇博士论文是教育部抽检的,据了解,抽检的博士论文都是上一学年度已经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论文。这就说明论文“奇葩”就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还牵扯出论文考评方面的问题,直击论文考评之痛。

  从论文考评方面来具体探讨,一篇质量低下的博士论文能进入答辩流程甚至毕业,博士生的导师应该负首要责任,因为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主要靠导师把关。“奇葩”博士论文的出现说明确实存在博士生导师学术责任失守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博士生出现学术不端的行为,导师才有可能被处罚,至于“论文质量”出现问题,往往不会追究导师责任,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忽视论文质量问题的导师确实有失察之责。这样下去,只会助长这些导师的懈怠行为,不利于导师队伍的素质建设。进一步来看,博士论文不仅要经过导师把关,还要经过一系列的考评程序,包括博士毕业前由同行专家进行匿名外审,之后进入答辩环节,包括预答辩和正式答辩。这一套程序从流程来看并不容易通过,但仍有“奇葩”博士论文能通过考核,这表明其在实际运行中一定程度上缺乏严谨性,对论文的一些细节问题存在疏忽。而且,这一套考评程序并没有被完全严格规范,仍存在可能被“放水”的漏洞,进而会让一些投机取巧的学生钻了空子。

  论文考评的问题不仅表现在校内考评和审核上,还表现在陈教授参与的博士论文评审工作上。《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规定,每篇抽检的学位论文送3位同行专家进行评议,3位专家中有2位以上(含2位)专家评议意见为“不合格”的学位论文,将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那试问,谁来保证这些专家都能像陈教授那样严谨和负责呢?又拿什么来评估和监管这些专家呢?而且,论文抽检结果不好,只是一种提醒,提醒学位授予单位已授的论文可能存在问题,具体处理由学位授予单位自行决定,这中间缺少第三方的介入和调控,会增加学位授予单位处理事件的不可控性,容易让评审本身失去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