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一位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在审议时向全场展示了一张照片:一个基层社区一年来参加各种考核、评比的申报材料,堆起来有3.4米,比姚明还要高。他说,各种创建、考核、达标并不能说明工作真正做得好,一定要改革这种考评看重台账资料、上级说了算的模式。
关于各种考评,坊间风行着一些“顺口溜”,例如“联系工作电话线,布置工作传真线,检查工作公路线”,“来了就不走,非要喝老酒”主要形容上级考核走过场,不扎实,甚至混吃混喝,还比如“是是是,好好好,坚决不整改;对对对,做做做,坚决不执行”,主要讽刺一些地方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一套,做一套。
这位代表所反映的“看重台账资料、上级说了算”,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本质上也是作风浮躁。
客观上,基层工作做得怎么样,需要上级进行考评,也是科学决策的必要途径,但是如果只重形式,不抓实情,只会徒增基层负担,无益决策完善。“上面一句话,下面忙翻天”,上级部门多达几十个,分管的项目更无以计数,而对基层来说,每个项目都要社区配备独立的办公室、成立工作小组、准备工作台账等,其中工作台账内容繁多,如此下去,工作人员只能扎身“咬文嚼字”,无暇为民谋事,老百姓嘴里的顺口溜也会不断“推陈出新”。
这种考评多如牛毛的怪现状,就像一根“硬骨头”,上级不愿放权,下级苦不堪言。要啃下来,先要做减法。近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过去一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有序实施,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而且今年还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从中可以看到政府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决心之大,各级政府和部门也应在简政放权上继续挖潜力,该取消的一律取消,市场化较充分的项目交给社会,无需宏观统筹的权限交给基层。
其次,还要做加法,就是要在改革考评方式上下工夫,逐步杜绝类似“材料评比”的形式主义。就像这位来自基层的代表所言,政府考核基层工作,完全可以聘请专业的调查公司,直接给居民打电话、发问卷了解满意度。这样既可以减轻基层负担,又可以更有效地科学决策,何乐而不为。
(责任编辑: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