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门票依赖症还需更多“西湖模式”

2016年02月17日 07:36   来源:红网   高小新

  门票车票保险捆绑销售;学生票只在暑假销售;全价票40元半价票变30元;几个景点打包销售……国家发改委近期在全国200余家景区检查门票时,发现一些景区存在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未按规定执行门票优惠政策、捆绑销售和不合理联票等乱象。(2月16日新华网)

  这些年,每逢节日景区门票便“涨”声一片,其间,虽然也有景区门票降价,但却鲜见知名景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规定上调频率不得低于三年,但这不仅没能抑制住景区门票上调的冲动,反而使景区陷入了“逢调必涨”的怪圈。如何根除景区违规定价痼疾?笔者认为,“西湖模式”值得借鉴。

  西湖免费开放的这十多年,旅游收入反而增加了。西湖免费开放前,杭州一年的旅游总收入是549亿,在2014年杭州的旅游总收入是1191亿,足足翻了一番。在景区门票这个话题上,杭州人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以一张门票钱带动了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聚集了环境、经济、社会的三重财富。

  笔者认为,地方政府不应把景区变成地方财政的“提款机”“小金库”,更不能“与民争利”。地方财政需要多少经费,便从景区拿多少,导致景区经费紧张,难以维持正常运营,景区也只能通过涨价来弥补亏空。如此一来,景区与地方政府患上了“门票依赖症”,形成了恶性循环。旅游能够给地方上带来的经济利益,决不仅仅在于一张门票,而是在于游客的到来,能够给当地各种产业,如餐饮、住宿以及土特产品消费带来市场。如果门票价格太高,反而挡住了一部分游客的进入,影响了当地的消费市场。所以说,“西湖模式”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当然,“西湖免票模式”获得了成功,并不意味着该模式可以大面积推广,但是这种模式的成功为各景区提供了一个思路,那就是旅游经济一定要从门票经济走向综合经济,通过综合经济来反补景区发展。因地制宜,因景区置宜,各地旅游无论是意识到还是没意识到都得往这个方向去转。

  此外,除了转变经营模式,对于景区门票乱涨价的行为,地方价格监管部门必须切实承担起监管责任,严格依法办事,对于失职、渎职的监管部门也应进行相应处罚。同时,国家还应制定统一的景区门票收入使用规范,避免公共景区沦为地方政府的“提款机”。

  风景名胜景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自然资源,属于全民所有,我们期待各景区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西湖模式”,从而根治“门票依赖症”,真正的让利于民,让游客玩得开心舒心。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