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要与职高学生混在一起:赤裸裸歧视,向谁发出警示?

2016年01月29日 06:51   来源:红网   林日新

  “不要与社会不良青少年或职高学生混在一起,以防上当受骗或被欺负。”这句话出现在1月25日浙江省海盐县行知中学发给学生家长的一则短信通知中,与“走路时放慢速度”等温馨提示同时出现,落款是“行知中学德育处”。(1月28日《中国青年报》)

  把“职高生与社会不良青少年”相提并论,确实是一种赤裸裸的歧视,难怪一名职高生看到这则短信后义愤填膺,网友们也纷纷吐槽:“职高生怎么了,为什么用有色眼镜看人?”……对此,处于风口浪尖的海盐县行知中学只得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了道歉信息。一场“短信风波”总算过去了,但其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却令人反思和警醒。

  首先,值得学校和老师们反思。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有教无类,因为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因此,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应当用词斟酌,三思而行,不要图一时口头之快,而顾此失彼,教育一部分而不小心伤及其余,引起民愤,招来祸端,那就得不偿失了。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其次,值得高职学生警醒。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近日发布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落实效果评估报告》显示,在中职学校中,学生普遍感觉自己不被理解与尊重。作为学生,为何被学校、老师乃至国人另眼相看?这难道完全是传统观念的错?曾记否,平时相当一部分职校生个人修养较差,缺乏上进的信心和行动,又不注重平时的个人和社会表现,随意旷课、逃学、吸烟、上网、酗酒、滋事、打架,不务正业等,这无疑大大地损害了职校生的形象,所以才有今天新闻中的“不要与社会不良青少年或职高学生混在一起,以防上当受骗或被欺负”。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扭转这种被歧视的局面,最重要的应当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遵守校纪校规,听从老师的教育,努力学好本领,争取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为自己的人生撑起一片蓝天。到那时,即使被歧视的现象没有消除,但社会上对成功的职校生个人的歧视肯定是没有的了。

  最后,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早日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共识。如今,职业教育处境非常尴尬:国家重视、民众“歧视”、学生“彷徨”,企业迫切需一大批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为此,我们应该学习德国等西方的经验与方法,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认真思考当前职业教育弊端,大刀阔斧地进行一场教育上的改革和思想上的变革。争取早日实现“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