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合力抗艾,共担责任,共享未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今天发布数据报告显示,目前,全国艾滋疫情整体保持低流行态势,但男性同性性行为传播比例上升明显。(12月1日中国经济网)
每年的今天,人们都会讨论艾滋病防控的严峻局势,其实在每一天,这样的危险都同样存在。抗艾,绝不只是艾滋病人群和易感人群的事儿,如果歧视依旧,疫情蔓延就很难避免。
在艾滋病传播的三种途径中,性传播占比最高,于是“滥交”几乎成为了艾滋病的代名词。再加上男男性传播比例的迅速上升,“同性恋”的标签也被贴了上来,直接导致男同在感染艾滋病后遭遇了双重歧视,不敢见人、得不到有效治疗,甚至还有人以故意传播的方式报复社会。男同性恋者的妻子、性伴侣,还有蒙在鼓里的医护人员以及性工作者,都是其潜在的传播对象,即使其不具备主观故意,也会因艾滋病特有的潜伏期而导致病毒顺利传播,从而延伸出一条危险的链条。
歧视的原因有很多,第一是性,受传统观念影响,国人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比发达国家更甚,几乎将其等同于伤风败俗的代表;第二是对同性恋人群的接纳程度很低,很多人将这一群体视为变态和怪胎,唯恐避之不及,使得很多同性恋者隐匿于婚姻的躯壳;第三是常识缺乏,对其传播途径、病症表现并不了解,即使是医疗机构,也存在着普遍的拒诊情况,使得恐惧在全社会相互传导。
沉迷于道德评判只会加深社会裂痕,而改变现实的前提首先是科学地面对。有关艾滋病的常识必须不断重申:艾滋病并非都与性行为有关,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也是传播途径;同性恋具有“生物基础”,相当比例都是天生的,不是病,也无法“矫正”,文明的社会应当容纳无害的不同者,“不一样”不是歧视的理由;男男同性性行为尤其是青年学生的传播比例迅速上升,既有社会不断开放,更多人不愿压抑内心需求的原因,也与防护意识不强、不愿检测以及特殊的性行为方式有关,所以在这个群体加强性教育尤为必要;艾滋病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绝症,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感染者能像正常人一样带病生存,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感染者的死亡率只有1%。
马丁·路德·金有一句名言:“黑暗不能驱走黑暗,只有光明才能做到。”只有全社会不断了解、包容和接纳不同者与不幸者,艾滋病人群才能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生活,让阳光驱走阴霾。反之,则灾难不仅属于他们,所以要抗艾须合力才能见效,而形成合力的前提,首先是试着不再歧视。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