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埃不断创造新的增长点

2016年01月21日 08:4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年来,在中阿、中非两个合作论坛的框架下,中埃两国开展了多领域的友好合作。2009年11月,埃及在其海滨城市沙姆沙伊赫主持召开了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2014年底,中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成为新时期中非、中阿和南南合作的成功典范。

  埃及作为阿拉伯世界和非洲大陆的人口大国和人类文明古国,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旅游资源,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十分丰富。其濒临地中海和红海的优越地理位置及重要的区位优势成为中国企业和相关产品走向欧洲、中东以及非洲的门户。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则拥有丰厚的外汇资源、巨大的投资能力以及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脱贫和经济发展经验。巩固和发展与埃及的战略合作关系,不仅可推动双方经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也将给中国在地中海地区和中东政策上提供一个重要的支点,为进一步加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以及北非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提供支撑。埃及需要中国,中国也同样需要埃及。2011年初,受“阿拉伯之春”的影响,埃及政局也发生剧变,埃及经济及其支柱产业旅游业因局势动荡而遭受重创。中国不干涉埃方内政、尊重埃及人民自己的选择,但在经济合作方面不离不弃,中埃贸易额即使在埃及政局剧变的2011年仍达88亿美元,同比增长26.5%。当年中国对埃及直接投资也达8280万美元,同比增长60.4%,体现了患难之交的朋友真情。

  近年来,中埃双方大力推进务实合作,双方在经贸投资、基础设施、能源交通、人文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潜能也在不断显现。从加强产能合作的角度看,中埃也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很高的相互需求。中国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总量三分之一,处于全球产业链中端,拥有大量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而埃及目前外汇储备较少,且基础设施落后,迫切需要提高制造业和工业化水平,扩大产能,因而对中国投资有着迫切需求。去年9月,埃及总统塞西访华时,中埃共同签署了《中埃产能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就产能合作深入开展磋商并确定首批重点合作项目清单。

  经过近4年的社会转型动荡和探索,埃及人民求稳定、谋发展的意愿更趋强烈。近两年来,在国内政治转型趋于稳定的情况下,重振经济已成为埃及现政府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2014年12月埃及总统塞西访华时,强调埃及要摆脱经济困境的首要任务便是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苏伊士运河拓宽及周边区域的开发、铁路和公路建设、海港扩容升级等,并对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表示支持,愿意发展与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双边合作。访华期间,塞西总统除与中方领导人共商中埃关系发展大计外,还马不停蹄地亲自参加了与中国企业家直接对话的“中国—埃及新丝绸之路经贸洽谈会”等多项经贸活动,直接与中国企业家对话,希望中方企业加强对埃及能源、农业、基础设施、通信等领域的投资。

  埃及政府近期启动了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计划,将把绵延190公里的运河沿岸建设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区域,作为沟通亚非的桥梁。而位于埃及苏伊士湾西北经济区的“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堪称连接“一带一路”与“苏伊士运河走廊经济带”的典范。该合作区位于埃及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区的起始端,埃及的优质资源将优先配置于此,这一区位优势的黄金契合点对于促进中埃两国战略合作、埃及承接中国产业转移、提升埃及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入驻,不仅有利于培育和带动埃及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快速发展,还对当地扩大就业、提升管理水平、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埃及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因此,从发展趋势看,随着中国“一带一路”不断推进与埃及“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加速,中埃在战略目标与发展理念方面将拥有更多新的契合点,中埃关系发展也将产生新的增长点和着力点。(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贺文萍)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