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孕妇死亡事件不妨等一等真相

2016年01月18日 07:12   来源:京华时报   兵临

  社会上有冲突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面对冲突时丧失理性。纠纷与冲突需要纳入理性轨道,寻求双方可认同的事实调查机制,以此作为处理问题的前提。

  1月11日,一名高知孕妇在北医三院经抢救无效死亡。因为先后三份官方声明的出现,事件迅速在网上发酵。先是死者单位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发函,请求医院给出一份真实、完整的调查结论;紧接着北医三院回应称,死者家属打砸物品,追打医务人员,严重扰乱医疗秩序;随即中国医师协会又发声明力挺院方,质疑中科院理化所发声明的程序合理性。昨天凌晨,死者丈夫发微博否认打砸医院和提出天价索赔。

  一起医患之间的私权纠纷,引发双方背后的“婆家”剑拔弩张,这样的舆论战自然引人注目。虽然双方都“挟”法律以伸正义,主张通过法定渠道解决;但从一开始,双方的表现就缺乏对事实的足够敬畏,也缺乏对法律的充分信赖。否则,也不用如此急于“护犊”,拉开互相施压的阵势。

  孕妇命丧医院,这对家属而言几乎是难以承受之痛。在巨大的专业鸿沟面前,很难指望家属能够心平气和地与院方沟通。需要调查的是,孕妇死亡后,医院面对家属质疑有没有充分的信息开放?有没有提供有效的沟通渠道?有没有推荐第三方专业评估和鉴定的方案?究竟是如家属所言“迟迟不提供妻子的死因,跟医院的沟通特别艰难”,还是如院方所言遭遇家属追打医务人员、打砸物品?毕竟,纠纷的起点是患者死因,而死因判断则需要医学专业知识,当医院垄断了专业知识与患者信息,家属就会对医院产生怀疑。这种情况下,任何拖延与推诿都只能加深怀疑、激化矛盾。

  这起孕妇死亡事件何以发酵至此?从报道看,北医三院和死者丈夫的公开表态都还算克制,倒是双方“婆家”的表态,在事实上导致舆论进一步发酵,尽管这可能并非出自他们的本意。先是中科院理化所致函北医三院,希望医院“公正、透明、翔实”调查孕妇死亡原因,这被质疑为向医院施压,随后中国医师协会发出声明力挺医院。孕妇死亡原因的权威调查尚在路上,患者家属天价索赔的情节也未有定论,在喧哗之中,反倒是原初的事实被屏蔽了,舆论视线被所谓的医闹、天价索赔、公函等虚幻焦点所模糊。在医院和家属各执一词、事实真想仍不明朗的情况下,各方就急于动用浑身解数,借助各种资源争夺舆论高地,这多少折射出社会理性之缺失、共识之断裂。

  私权纠纷,酿成公家撕扯,这样的公共事件演化路径我们并不陌生。护犊之心人皆有之,单位出具公函亦反映出一种普遍的大众心理:公家说话自然要比势单力薄的个人管用。而医师协会声明中传递出的鲜明立场,也不免让公众担心,对患者死因的医学判断能否做到客观中立。无论如何,两家单位所做的功课,看似在积极推动事件公正处理,实则带有一定情绪,缺乏对事实的应有尊重。是否医疗事故未有定论,是否医闹亦未有定论,双方应拿出寻求真相的足够耐心和理性,而不是预设立场,迫不及待地为“自家人”抗辩。

  社会上有冲突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面对冲突时丧失理性。纠纷与冲突需要纳入理性轨道,寻求双方可认同的事实调查机制,以此作为处理问题的前提。因为只有双方认可的调查机制,才能作出让彼此都认为是“公正、透明、翔实”的调查,才能最大程度地得出“真实、完整”的结论。

(责任编辑:武晓娟)

鍒嗕韩鍒帮細
延伸阅读
  • ·谁来维护孕妇的职场权益?    2016年07月27日
  • ·医院拒收临盆孕妇等于见危不救    2016年02月23日
  • ·孕妇盗窃累犯究竟该不该打?    2015年09月02日
  • ·医院也不能“想剖就剖”    2015年08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